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向大会报告海宁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我们在中共海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理念,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财税工作的影响,深入推进财税改革,不断提升财税服务水平,全年财政收支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实现了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3533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239510万元,完成预算的101.8%,比上年增长12.0%(按规定计算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①增长6.9%)。其中:税收收入231817万元,完成预算的102.9%,比上年增长13.0%。各类税收收入项目的执行情况是:1.增值税收入25%部分62483万元,完成预算的102.6%,比上年增长8.8%;2.营业税收入64088万元,完成预算的107.4%,比上年增长16.0%,主要是房地产业增收4337万元、建筑业增收2547万元;3.企业所得税收入40%部分27318万元,完成预算的115.7%,比上年增长9.9%;4.个人所得税收入40%部分10388万元,完成预算的81.3%,比上年下降0.9%,主要是企业效益整体下降后个人分红大幅减少;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14138万元,完成预算的101.4%,比上年增长7.5%;6. 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1619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比上年增长10.0%;7.其他各项税收收入37211万元,完成预算的97.5%,比上年增长27.0%,主要是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增幅较大。非税收入7693万元,完成预算的76.1%,比上年下降12.0%。主要原因有:一是取消工商集贸市场管理费等收费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比上年下降13.5%;二是增加粮食等计划亏损退库2000万元。 2009年,全市出口退税额207202万元,比上年增长41.9%。按现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规定,我市地方财政实际负担12330万元,比上年增长59.3%。 (二)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211618万元,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支出预算调整为229182万元,加上省及嘉兴市财政下达各项补助款30450万元、上年结转资金8922万元、年终体制结算奖补及超收安排3452万元,2009年财政支出预算总规模(以下简称年度预算)为272006万元。实际执行数为26295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7%,比上年增长16.0%。在2009年预算支出中,有两项因素为非经常性支出,一是沪杭高铁客运专线建设资本金17564万元,为省财政厅分配给我市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二是根据财政部规定,2009年起公路养路费收支由原基金预算调整为一般预算管理,公路养路费支出8266万元。剔除上述两项非经常性支出后,财政经常性支出为237127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6%。 主要支出项目的执行情况是: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688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5%,比上年下降1.9%;2.公共安全支出190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0%,比上年下降4.4%;3.教育支出6288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6%,比上年增长4.1%;4.科学技术支出1096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9%,比上年增长7.2%;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61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6%,比上年增长11.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7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2.3%,比上年增长5.5%;7.医疗卫生支出1779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3%,比上年增长26.5%;8.环境保护支出627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9%,比上年下降11.3%,主要是省补专项支出减少1198万元,剔除此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3.0%;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207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6%,比上年增长16.0%;10.农林水事务支出2160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2%,比上年增长7.2%;11.交通运输支出2656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7.8%,比上年增长2468.7%,主要是增加沪杭高铁客运专线建设支出17564万元;12.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28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4%,比上年下降44.2%,主要是部分资金列支口径作了调整,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5%;13.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支出322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2.1%,比上年增长46.1%。 (三)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09年财政支出预算总规模为272006万元,实际执行数为262957万元,实际执行控制在年度支出预算总规模内。财政收支平衡具体情况待与省财政、镇财政分别进行体制结算后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批。 (四)2009年基金收入和支出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基金收入392733万元,完成预算的127.9%,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85101万元,完成预算的141.2%,比上年增长11.4%,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比上年增加27383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7632万元,完成预算的102.5%,比上年增长6.8%。 2009年,全市基金支出379550万元,完成预算的123.3%,比上年增长0.7%。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271918万元,完成预算的134.1%,比上年下降1.5%;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7632万元,完成预算的102.5%,比上年增长6.8%。 (五)2009年重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1、教育支出年初预算安排60130万元,加上省(市)补助和上年结转3628万元,合计2009年预算安排数为63758万元,实际执行数为62884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23.9%,完成年度预算的98.6%,比上年增长4.1%,主要是2008年度教育费附加支出中有以前年度结转因素,如剔除此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6.7%。实际执行数中,基本支出46278万元,项目支出16606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中小学校新建改建、职教六项行动专项资金、镇中心幼儿园基建补助等。按法定支出口径计算的教育支出56490万元,比上年增长7.0%。 2、科学技术支出年初预算安排10780万元,加上省(市)补助60万元、上年结转22万元、超收安排及年终体制结算奖补111万元,合计2009年预算安排数为10973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0960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4.2%,完成年度预算的99.9%,比上年增长7.2%。实际执行数中,基本支出694万元,项目支出10266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科创中心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科技三项经费等。 3、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初预算安排17690万元,加上省(市)补助3542万元、上年结转418万元、年终体制结算奖补348万元,合计2009年预算安排数为21998万元,实际执行数为21605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2%,完成年度预算的98.2%,比上年增长7.2%。实际执行数中,基本支出5239万元,项目支出16366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康庄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农村桥梁改造、动物防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专项资金支出。 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年初预算安排4470万元,加上省(市)补助226万元、上年结转107万元、超收安排及年终体制结算奖补895万元,合计2009年预算安排数为5698万元,实际执行数为5618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2.1%,完成年度预算的98.6%,比上年增长11.2%。实际执行数中,基本支出2251万元,项目支出3367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村村通户户响”工程、农村文化阵地专管员补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资金支出。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初预算安排8639万元,加上省(市)补助和上年结转2511万元,合计2009年预算安排数为1115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9173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3.5%,完成年度预算的82.3%,比上年增长5.5%。实际执行数中,基本支出2312万元,项目支出6861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补助、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等。 6、医疗卫生支出年初预算安排13286万元,加上省(市)补助2295万元、上年结转971万元、超收安排及年终体制结算奖补1540万元,合计2009年预算安排数为18092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7793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8%,完成年度预算的98.3%,比上年增长26.5%。实际执行数中,基本支出1899万元,项目支出15894万元,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室建设等。 2009年,科技、教育、农业三项按规定的法定支出②口径计算,分别增长7.2%、7.0%、7.2%,均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6.9%的比例,符合法定增长要求。 (六)2009年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情况 2009年,省(市)财政下达专项补助款3613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45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5681万元。全年支出3276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8156万元,基金预算支出4607万元。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支出的执行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42万元,国防支出13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604万元,教育支出2766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0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188万元,环境保护支出286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185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363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7866万元,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631万元,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322万元,其他支出107万元。省(市)补助资金严格按上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用途专项拨付使用,结转下年支出3368万元,结转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省(市)补助资金在12月底下达,我市财政未能在2009年度拨付,支出体现在2010年。 (七)2009年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收入计划171046万元,收入计划中一般预算资金47721万元,其他政府性专项资金123325万元。其他政府性专项资金包括国有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市财政统筹部分、耕地指标有偿调剂费、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等23个项目。 2009年财政专项资金实际收入167778万元,完成计划的98.1%,其中:一般预算资金收入47387万元,完成计划的99.3%;其他政府性专项资金收入120391万元,完成计划的97.6%。其他政府性专项资金收入主要项目的执行情况是:1.国有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市财政统筹部分54395万元,完成计划的95.9%;2.耕地指标有偿调剂费收入10107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3.地方教育附加收入4941万元,完成计划的98.8%;4.水利建设基金收入7435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 2009年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支出计划171046万元,实际支出167818万元,完成计划的98.1%。其中:1.农业专项资金支出26493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2.交通专项资金支出75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3.城建专项资金支出21105万元,完成计划的94.6%;4.教育专项资金支出17847万元,完成计划的97.2%;5.扶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出262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6.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支出14490万元,完成计划的94.1%;7.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支出7526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8.科技专项资金支出6739万元,完成计划的95.0%;9.社会事业专项资金支出23297万元,完成计划的100.0%;10.其他专项资金支出16621万元,完成计划的98.5%。 (八)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2009年我市进一步深化完善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管理体系框架日益完善。一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在收入预算安排上,细化收入预算编制,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支出预算安排上,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比上年核减5%、经常性专项经费预算安排“零增长”、车辆运行费在近三年平均基数上核减15%、公务招待费比上年核减10%、因公出国经费在近三年平均基数上核减20%,集中财力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二是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要求,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屋统一管理,实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动态情况,强化对办公设备人均配备数量和标准的控制。三是不断完善预算分配机制,继续完善预算支出分配标准体系,健全定员定额分配制度,实施专项资金申报与绩效目标编制的有机结合,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强化部门预算执行日常监管,2009年市级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单位249户,其中行政单位66户,事业单位181户,其他单位(转体部门)2户。年度执行中有239户单位(其中行政单位59户、事业单位178户、其他单位2户)的支出控制在年度预算指标之内。 二、2009年财税主要工作情况 一年来,我们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税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落实优惠政策,切实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修订完善了我市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及相关配套制度,对扶持资金继续实行总量控制、切块管理、注重绩效、突出重点。全年完成财政扶持奖励资金共计78个项目,补助(奖励)资金26200万元。二是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全年减免各项税费16100万元。三是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费负担,企业养老保险费率从18%下调为15%,实行社保费临时性下浮集中减征一个月,合计减轻企业负担13058万元。四是全面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和暂停政策,全年取消20项,暂停3项、降低收费标准4项,为企业减轻负担6570万元。 (二)着力完善聚财手段,全面夯实征管基础。一是加强经济和税收监测分析,建立健全预测分析机制。二是不断培植新的财源,大力推进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全年共完成主辅分离企业26户,新增地方财政贡献590万元,成为全省六个联系县市之一。三是着重加强税源管理,积极利用第三方信息,实现税源管理由“外延扩大”的粗放型向“内涵细化”的精细化转变。四是加强土地出让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增强政府财力。通过各项强化和细化征管措施,2009年财政收入结构有了明显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上年48.67%提高到49.49%,提高0.82个百分点。 (三)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新增财力重点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883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6.7%。其中,用于农业支出21605万元,保障了农村康庄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支出;用于教育支出62884万元,保障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等支出;用于医疗卫生支出17793万元,保障了城乡新型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等支出;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73万元,保障了城乡低保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支出。 (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改革纵深发展。一是建立了部门预算与人大联网实时监督系统,增强了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二是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订和试行了专项资金分类和预算标准管理办法,逐步推行项目支出规范化管理。三是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③制度,实行“T+0”结算模式,目前已有33个部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走在全省县市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前列。四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年政府采购总规模16100万元,实际支出13781万元,节约资金231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4.4%。五是加强国有资产投融资管理,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功申发12亿元09海宁国资债券;皮革城成功上市,得到省国资委充分肯定。六是实施了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④和房屋交易最低计税价格管理⑤,公平了税负,提高了办税效率。 (五)着力创新监管手段,积极完善管理措施。一是绩效评价工作有效推进,全市对5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面实行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了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二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执行新增债务和融资担保审批制度,实行政府性债务定期报告办法,提高了政府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大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全年评审项目347个,审定金额73.56亿元,核减金额5.97亿元,核减率7.5%。四是创新稽查工作方法,由重点检查向“体检式”检查⑥转移,把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融入到税务检查中,对企业实行个性化辅导和行业性政策辅导相结合,进一步丰富稽查工作内涵。五是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在全面梳理行政处罚事项的基础上,细化标准规范执行,划定权限分解落实,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国务院法制办对我局的做法通过网站信息进行报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财税工作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较为突出的有:一是财政收入增收基础不稳固。当前投资、消费、出口等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中,免抵调增值税⑦、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营业税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47.6%,这些一次性增收因素难以持续。继续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会减少财政收入,各项因素叠加在一起对财政收入的增收形成了巨大压力。二是财政支出压力大、刚性强。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产生的支出增长很快,落实“两新”工程建设、义务教育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医疗改革等新增政策性增支较多且集中。三是财税部门利用相关部门的第三方信息强化财税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重视和改进。 三、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一)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安排 2010年,根据全市的财政经济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确定财政预算安排和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抓收入、强管理、保平衡、促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为我市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结合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同时考虑有关财税政策性因素,2010年的预算收支草案编列如下: 1、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安排情况 2010年,拟安排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63366万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下同)增长10.0%。预计2010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54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各类税收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1)增值税收入25%部分67620万元,比上年增长8.2%;(2)营业税收入7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2%;(3)企业所得税收入40%部分30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1%;(4)个人所得税收入40%部分108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15438万元,比上年增长9.2%;(6)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入178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7)其他税收收入43165万元,比上年增长16.0%。非税收入8467万元,比上年增长10.1%,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1)专项收入848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550万元,与上年持平;(3)罚没收入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8%;(4)粮食等计划亏损退库9800万元,与上年持平。 预计2010年全市出口退税额248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地方财政预计负担15438万元,比上年增加负担3108万元。 2、2010年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预计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230855万元,比上年增加190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拟安排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230855万元,比调整后的上年执行数(剔除省补、上年结转、专项经费等支出,下同)增长8.2%。主要支出项目的拟安排情况是:(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865万元,比上年增长13.3%;(2)公共安全支出19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4%;(3)教育支出67679万元,比上年增长8.8%;(4)科学技术支出120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43万元,比上年增长8.3%;(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61万元,比上年增长8.7%;(7)医疗卫生支出5815万元,比上年增长6.4%;(8)环境保护支出3032万元,比上年下降1.0%,主要是排污费专项支出减少,剔除此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0.8%;(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115万元,比上年增长16.3%;(10)农林水事务支出19290万元,比上年增长8.4%;(11)交通运输支出1808万元,比上年增长9.0%;(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⑧5725万元,比上年增长23.9%。 2010年,拟安排科技、教育、农业三项法定支出增长比例分别为11.2%、8.5%、8.4%,均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预计增长8.2%的比例。 3、2010年基金收入和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2010年,拟安排全市基金收入预算412687万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97005万元,比上年增长4.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5682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全市基金支出预算412819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297137万元,比上年增长9.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5682万元,比上年增长7.5%。 (二)2010年财政预算收支草案编制说明 1、财政收入预算安排有关说明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增长10.0%,主要考虑了四方面因素:一是中央大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给我市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时机,为我市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在此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落实国家对财税工作的要求,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着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将会在短期内减少部分财政收入。三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经济增长虽然有所回升,但企业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善,特别是全面激发企业投资热情还有一个过程,这将严重制约我市后续财源的持续增长。四是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税务部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些考虑,地方财政收入拟安排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2、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有关说明 根据预算编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细化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在具体编制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人员经费按国家、省、市规定的现行标准编足编实,不留缺口。二是公用经费从紧安排,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及运行费、出国经费实行零增长,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三是专项经费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两新”工程建设、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民生支出需要,确保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达到规定比例以上。其他一般性专项经费从紧、从严控制,确保年度收支平衡。四是坚持结构优化、讲求绩效的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结构,深化项目支出预期绩效目标申报制度,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与安排部门预算运用的有机结合。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2010年的财政收支预算和财税工作目标,任务将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决心在中共海宁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监督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奋发进取,为海宁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及有关说明 1、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 根据财政部《关于统一界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4]20号)规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罚没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二是中央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三是中央通过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2、三个法定支出法定增长比例的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都规定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前,法定增长的计算范围一般只包括原预算科目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费。改革后的农业、科学、教育支出科目不仅包括了这些事业费,而且包括了原科目的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等,口径变化较大。改革后,在安排农业、科技、教育法定支出预算时,仍使用原口径进行考核。 3、国库集中支付 国库集中支付是指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将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4、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 转让和承受房地产应缴纳的契税和各项地方税费,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财税部门任一房地产税收征管窗口一并征收,并做到两者计税依据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改变了以前契税和地方税费分别缴纳的状况,提高了办税效率。 5、房屋交易最低计税价格管理 财政、地税部门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实际,按照房屋的坐落地点、建筑结构、建筑年限、层次朝向等相关要素,确定分类房屋交易最低计税价格,并根据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动,对最低计税价格适时进行调整。实施最低计税价格管理办法后,当纳税人申报的房屋交易价格高于房屋交易最低计税价格时,按纳税人申报的交易价格征税;当纳税人申报的房屋交易价格低于房屋交易最低计税价格时,除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外,按房屋交易最低计税价格征税。 6、“体检式”检查 在依法治税过程中,税务稽查部门以行业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为检查对象,开展税法宣传辅导、落实政策优惠措施、纠正存在纳税问题、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的服务型税务检查方法。 7、免抵调增值税 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其增值税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免抵调增值税”是反映实行“免、抵、退”办法按免抵数额调整的增值税。其中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根据财政部规定,2010年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原“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名称修改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反映政府对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 9、附表中的“商业服务业等事务” 根据财政部规定,2010年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原“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名称修改为“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有关事项包括商业流通事务、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支出、涉外发展服务支出和其他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 10、附表中的“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 根据财政部规定,2010年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原“一般公共服务”中的“国土资源事务”、“地震事务”、“气象事务”等调出,新增“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专门反映政府用于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等公益服务事业方面的支出。 11、附表中的“粮食安全物资储备事务” 根据财政部规定,2010年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原“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中的“粮油事务”和“物资储备”调出,新增“粮食安全物资储备事务”。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