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索  引:001008004003020/2023-76084 发文机关: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05-16 14:37:10
责任部门: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责任科室:资源开发科
所属栏目:公告公示 访 问 量 :
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十届市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海宁市人民政府

                    2023416 

  


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3号文件精神,结合海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数字化改革为动能,实施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彰显文旅融合作为浙江省体系化推进“十项重大工程”的重要地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让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人民群众感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享受美好生活、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宁新篇章,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锚定5年,谋准3年,优化文旅资源布局、健全文旅产业体系、打响文旅消费品牌提升文旅服务质效,旅游产业向现代休闲生活方式转变,以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为核心的“一廊一城一带”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完善,全力打造世界著名观潮胜地和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27年,超额完成“千宿计划”目标,景区镇、景区村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培育示范景区城1个,示范景区镇2个、金3A景区村庄2个,力争成功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1个千万级核心大景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超125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擦亮文旅融合金名片。

  始终坚持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为核心的“一廊一城一带”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加快以盐官音乐文旅项目为龙头的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系统开发,统筹建设志摩故里·硖石景区、大运河(海宁)诗路文化带。

  一是深度打造7大文旅融合IP。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契机,依托旅游、研学、会展赛事等载体,以“潮城海宁”为主打品牌,重点挖掘7大海宁文旅融合IP,即做强“海宁观潮”独有文旅IP,做优做深“海宁古城+音乐”、“海宁名人”、“海宁硖石灯彩”、“海宁时尚”稀缺文旅IP,做大做强“海宁美食”、“海宁乡村游”等文旅IP,加快培育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文创产品等产业。实施3A级景区村庄“一村一品”、“艺村艺品”提升工程,丰富文旅业态和沉浸式演艺项目,推动非遗进乡村,演艺到景区村庄,鼓励抱团集聚联营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建设重点打造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8676”格局,即“观钱塘大潮、跑百年氧道”“游盐官古城、赏世界音乐”住江畔民宿露营、听钱塘夜潮“瞰钱塘美景、学空中飞行”等8大旅游业态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部分区域进行景区化改造,在现有盐官观潮景区的基础上,谋划提升盐仓回头潮景区、胡家兜观潮景区、大缺口交叉潮景区、梁家墩观潮景区、塔山坝源头潮景区,形成6大沿江观潮景区;建设长安东陈,周王庙胡斗、荆山,盐官中新、祝会,丁桥梁家墩,黄湾尖山7大“钱塘宿集”建设钱塘暮色(长安)、钱塘明月(周王庙)、钱塘聆涛(度假区)、钱塘青霄(大缺口)、钱塘灯火(梁家墩)、钱塘星空(大尖山)等6大“钱塘露营地。加快盐官音乐文旅项目建设,确保核心区2023年观潮节期间试运营,2025年全面建成。利用溢出和互补效应带动周边乡村游、商贸游、研学游等大力实施文旅融合,以翁金线打造杭州湾1号生态景观公路百年氧道为契机,加快实施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智慧化赛道、休闲旅游黄金带建设

  三是持续推进县域国际化样板建设。持续深化志摩故里·硖石景区建设运营,实施“文旅+”举措,展示全新的文旅互动场景,2023年有序开放。“一岛两山三街区”为核心,做大徐志摩、金庸、王国维、蒋百里等名人文化,灯彩、皮影戏等传统文化,定位“国际品质潮城”,加大与浙大国际校区合作力度,尝试举办具有国际范的“海宁硖石双年展”,打造“洋气、文气、烟火气”县域国际化样板,争创5A级景区城。在做优做强钱塘诗路文化带的同时,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以长安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做强产业属性,做透文化属性,做优品质属性,着力打造非遗民俗与现代产业齐飞的诗路文化名河、人文水脉、名城古镇。

  四是深入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加快推进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有序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文物展示工程、文物安全提升工程和文物数字化工程。作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在老盐仓回头潮景区建设海塘展示馆,进一步展示海塘文化,扎实推进诗路文化研学基地建设,建成1个诗路文化研学基地。加快建设“安澜园遗址公园”、“达泽庙遗址公园”,推进落实“考古启明星”计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大非遗的传承保护,将非遗馆、灯彩馆等场馆纳入旅游线路。

  (二)打造文旅融合大产业。

   一是强化重大文旅平台带动。坚持以大平台支撑大产业,持续做强盐官旅游度假区、志摩故里·硖石景区、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奥特莱斯综合体、黄湾潮缘风情小镇等高能级平台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文旅融合产业,推进数字文化、新闻出版、影视文化、文化创意、文化装备制造等重点文化产业,与旅游协同推进,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动,在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中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和质效。梯度培育文化和旅游企业,努力打造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新锐企业。

   二是强化重大文旅项目推动。加快推进盐官音乐文旅项目、志摩故里·硖石景区项目、伊嘉塘城市馆群项目、钱塘国际新城Hi Park钱塘冰雪世界、盐官度假区智慧化赛道、盐官中新钱塘宿集、长安东陈钱塘宿集、老盐仓海塘遗址展示馆等文旅重点硬件项目建设。引进喜来登、温德姆、洲际、铂尔曼等高档酒店品牌,鼓励本地住宿业转型升级,提升海宁住宿业品质。全面推进海宁的千宿计划,招引优质客商,全力培育“钱塘宿集”“钱塘露营等新业态落地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等区域。

   三是强化文旅融合载体提升。深入开展文化基因解码、文旅资源普查,挖掘提炼海宁本土文化元素,有机植入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研学基地、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民俗活动演艺场所纳入重点旅游线路。推动文博图体场馆景区化建设,提升博物馆、徐志摩旧居、钱君匋艺术馆等景区运营水平,鼓励开发文创产品。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在景区、历史街区、3A级景区村庄等游客聚集区设立分馆、服务点。通过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为旅游产品持续注入文化内涵,推动全域旅游高品质提升。鼓励各级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的工会、会展、商务活动等,按规定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服务事项。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民宿、农家乐纳入疗休养活动范围。

  (三)夯实文旅融合大平台。

   一是高质量办好节庆赛事。优化追潮马拉松比赛,途经周王庙、长安等区域,开辟追潮马拉松新赛道创新引进培育百里钱塘骑行大赛等新型赛事,打造百年氧道中的智慧化赛道,把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沿线打造成网红文旅体融合休闲基地。举办好重要节庆活动,创新举办钱江(海宁)观潮节及“春季观潮”系列活动,推出四季观潮、商贸、研学、乡村旅游等“文旅+”系列产品。持续打响中国旅游日活动、钱江(海宁)观潮节、潮城露营季等重要节庆品牌。

   二是高效能做好营销推广。与携程、小红书等旅游OTA合作,以长三角城市为重点进行精准营销,组织旅行社、酒店等赴周边重要城市进行专题宣传推介。抖音直播B站作为宣传新媒介,皮革城直播团队B站UP主等合作,宣传营销海宁旅游资源和产品,提高海宁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参与长三角文旅市场推广联盟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圈加强钱塘诗路、大运河诗路文化带以及对口支援地协同合作。针对长三角、华东等短线客源市场珠三角、京津冀等长线客源市场,量身定做、精准推出专门营销活动大力推动潮城海宁LOGO、潮宝等旅游形象进景区、进酒店、进街区等,鼓励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高水平做好文化交流。海宁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为抓手,高品质推进文艺赋美工程,以“文艺赋美潮城”为主题进景区、景区村庄、街区,形成“联建、联组、联创、联享、联动、联办”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六联机制。深入挖掘高质量本土文艺精品、非遗文化,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赴杭州、上海、江苏等地开展海宁皮影戏、艺术展览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20场。以大型原创交响乐《大潮之上》全国巡演为契机,与浙江交响乐团深度合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扩大潮城海宁影响力及美誉度。打造品牌化新型文旅演艺空间,让表演者成为流动的艺术雕塑和风景线,用文艺星火积蓄生活诗意,营造有利于赋美潮城气质文化旅游生态。到2027年,创建美育艺术乡村4个,乡村名师工作室16个。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联合浙大国际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月”活动,组织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义乌文旅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创新提升“海宁皮影”志摩剧场”等演艺品牌。

  (四)提升文旅融合大创新。

   一是推进数字化改革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团游智享”、“潮城文化共富卡”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切实做好“游在海宁”微信公众号改版推广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配套场馆数字化建设。完善游客满意度调查体系,追根溯源发掘旅游提升细节。推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便民服务场景,实现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G网络全覆盖,全市4A级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景区。

   二是推进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重点发展商贸旅游、演艺旅游等业态。顺应旅游消费和发展阶段的变化,积极发展近郊游、微度假等。通过多种方式开辟市场,创新休闲度假业态,提升旅游运营水平。努力打造未来景区、未来酒店等未来系列旅游产品。加大文旅融合产业招商力度,推出“文旅海商壮大”行动,引导鼓励本地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和头部企业深度参与文旅项目投资开发运营。

   三是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文旅体行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受理环节,提高办理效率和主动服务意识。深化“信用+监管”,实施惠企便民举措。推动A级旅游景区、3A级景区村庄等专业化运营。推进越剧团、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和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统计体系,推进旅游等行业协会规范发展。

   三、政策保障

  (一)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统筹现有资金渠道,优化支持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丰富金融产品。探索成立文旅融合产业基金。抢抓政策窗口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专项债、金融工具对重大文旅项目的支持,按照“项目等资金”的原则,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省重点支持投向领域文旅融合项目开发推广“微改易贷”等旅游业个性化金融产品

  (二)强化空间用地保障。优化空间布局,对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土地和资金要素。鼓励城市转型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用于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含乡村旅游发展用地)。海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50亩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等文旅业态。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和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前的过渡期内,对符合用地报批条件的“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所需合理的规划空间做到应保尽保。

  (三)强化人才培育保障。加强对基层优秀文旅人才的政策扶持。加大引育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潮城名导游”评定等文旅系列潮乡特支人才培养评价,用好旅游领域紧缺急需和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政策。做好本地文旅专业技能人才订单式、阶梯式、常态化培养。

  (四)强化组织统筹保障。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的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建立推进、考核、督考机制明确工作任务与责任分解,强化市联动、部门协同,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建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文化和旅游产业稳进提质赛马机制,将指标体系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评价。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保护 | 隐私安全 |
主办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浙ICP备14012341号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建议IE7.0 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网站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