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共同富裕  > 工作进展
海宁市深化改革攻坚 勇当国资国企助力城乡统筹县域样板

发布时间:2023-06-01 10:40 信息来源:海宁市 浏览次数: 字体:[ ]

海宁市围绕城乡发展现代化、收入均衡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不断聚力深化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推进城乡统筹中的牵引作用。目前该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全市所有175个村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19个村社超10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6,居全省前列。4月27日,该市作为全省唯二、嘉兴唯一县市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例会上就国资国企相关经验作书面交流。

一是资源联动,精准布局,推动产业“创富”。深化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整合优化镇街道国有企业资产资源,至2022年底,海宁市国有企业主体信用等级AA及以上达20家,列全省县级市首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混合制公司将城乡社区物业、乡村文旅等纳入经营范围,如市城投集团与鸿翔集团成立鸿城物业,管理区域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打造城乡物业服务管理新体系。发挥国企“领头羊”作用,引导泛半导体、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在全市的合理化布局,新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贯通以“产业培育”“农事服务”“科技支撑”为核心的农村全产业链发展服务模式。发挥国资国企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加大基金向新兴产业和乡镇产业的倾斜力度,至2022年底,海宁市产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39个,投资金额84.2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222.36亿元。

二是资产互动,融合发展,推动增收“带富”。发挥国企规范化运营、招商引资优势,在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建设经营性物业,增加村社集体造血功能,目前全市8个“国企+村集体”飞地抱团重点项目,参与村社达145个,累计投资21.16亿元,建筑面积84.42万平方米,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19亿元,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在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基础上,实现160万元以上村达到85%。同步建立要素交易国资平台,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进场交易,“飞地抱团”物业全面实行公开交易,完成各类交易67宗,交易面积12万平方米,累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100多万元。2019年开始,针对低收入家庭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三权+”或城乡公寓房等沉睡资产向银行申请“增收贷”,并将资金统筹注入到国资公司和“飞地抱团”等稳定收益项目,确保低收入家庭每年可获得入资资金10%的稳定收益,已有2500多户参与项目,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三是全员齐动,担当实干,推动聚力“帮富”。全市五大国资平台、两家国有上市公司全面扛起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共富项目建设,如皮革城打造“时尚潮城电商产业基地”电商直播平台,培育一批线下销售人员转型为线上主播商户,目前电商从业人员6000多人,已孵化主播8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原有提高60%以上;专门设立恒发新能源公司,推进“万户光伏 绿色共富”行动,集中对城乡居民屋顶无偿安装运维光伏项目,并按用电量给予相应补贴,居民户均每年可获得稳定收益1000元以上。与民营资本共同新建或改建100万方的“共富工场”,通过“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城乡土地、楼宇等存量资源,建成后移交由镇街道国资国企等专业机构,为重点人群提供集中统一优质服务。与村社合作共建市场主体,如丁桥镇钱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8个村合作社出资成立两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从事实业投资、企业经营性资产管理、农业项目的投资,所得收益固定分红一般村62万元,重点扶持村90万元,近三年累计分红2776.7万元。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