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发布《2023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海宁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高于200,位列2022年全省县(市、区)前十名(分别是滨江区、西湖区、余杭区、慈溪市、钱塘区、萧山区、鄞州区、拱墅区、上城区、海宁市),嘉兴唯一,处于全省第一梯队。 据了解,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由创新研发、成果产出、成果交易和转化绩效四个分指数构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自2016年起,《指数报告》已持续发布7年,反映和表征了近年来我省科技成果竞相涌现、转化活力持续迸发、转化效益不断提升的特征。 近年来,海宁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开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塑,赋能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省级创新深化试点。连续两个季度荣获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省创新深化“双五星”,获五星次数并列全省第3位。 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长三角分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宁国际创新中心相继签约落户;海宁市高新技术研究院成立;光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端项目、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海宁技术转移中心的引进;浙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研究院(鹃湖实验室)实质运营……让我市的创新载体建设有了新进展。全市累计拥有高端科技合作载体9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5家,累计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5家。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海宁全力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补全技转人才“培育链”、成果转化“活动链”,技转服务“体系链”。 市科技局通过打造技术经纪人员培训、考试、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赋能平台,共建海宁市成果转化创新服务中心,着力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开展“走进计量”等各类产学研活动14场,同时依托“淘科技”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等,实现产学研技术交易62项,成交金额4896万元。 此外,我市积极当好科技“服务员”,建好揭榜挂帅需求库、把脉问诊专家库,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2023年,全市成功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尖兵”“领雁”项目5项、省重大科技成果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励4项。预计2023年入选省级新产品1880项以上,已连续5年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