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099.52亿元,负债总额1815.71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104.8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8.6%。市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12.98亿元,负债总额955.77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683.1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5.8%。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2年底,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514.54亿元,负债总额28.72亿元,净资产总额485.82亿元。市级资产总额417.50亿元,负债总额14.89亿元,净资产总额402.61亿元。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2022年底,根据我市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统计,国有土地面积54.20万亩,全市水资源总量4.97亿立方米,国有林木蓄积总量19.34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为4129亩,钱塘江水域(不含尖山围垦) 130.94 平方千米,海塘长55.7 千米(含尖山围垦段)。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聚焦聚力全市中心大局 全力抓好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夯实投融资保障服务能力,成立投融资工作专班,组建投融资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千年潮涌地 时代弄潮儿”海宁市国企投融资研讨会,推动重点平台实体化运营,有效保障金三角-火车站有机更新、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工程、紫微快速路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深挖资产潜力,创新融资模式,开展全市养老服务资产清查梳理,组建养老服务集团,谋划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全市国有企业资信AA及以上主体评级企业已达到20家,其中AA+企业6家。 2.提级提效产业发展动能 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基金整合组建,优化产业投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基金投资运作管理的意见》,引入产业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进一步规范并加强产业基金的统筹管理。完善产业基金分类管理架构,构建“母基金+基金群”矩阵,通过“利用存量、做好增量”的方式整合组建100亿元的新兴海工程母基金,新组建长安高新区规模10亿元的产业基金,出资7.5亿元参与省金控在嘉兴组建的规模5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基金,首期出资1亿元参与省金控在嘉兴组建的50亿元科创母基金。围绕“142”产业集群、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及市内外有优质投资回报潜力的项目,积极开展产业基金和国企投资项目调查摸底。 3.加快加大市场转型步伐 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全市已有4家市级国企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本1.31亿元,营业收入增加超40亿元。市级国有企业牢牢把握市场化转型方向,不断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城投集团下属恒发新能源做强做大光伏能源产业,尖山储能站项目入选省“十四五”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电网侧储能规模排名嘉兴第一;皮革城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场内场外协同发展,其发展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级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交控集团充分发挥尖山码头独特地理优势,打造“海河联运”枢纽,全年完成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11万标箱;实业集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形成了商贸服务、石油燃气、智能制造、开发建设和双创置业等五大实(产)业板块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4.抓实抓细国资监管举措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考核制度改革,制订国有企业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属国有企业员工招聘和用工管理工作的通知》,继续推进市场化选聘机制,优化调整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注重科技高端人才“引用育留”机制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企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深化运用“数资大管家”管理平台,完成153个部门(单位)和27个系统的数据接入,实时监管国企平台资金和国有不动产。完善国企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债务、金融、投资、贸易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检测,分级分类管控债务风险,推动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制定《海宁市国有企业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清单》。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和国有企业资产资金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5.敢担敢当齐促社会共富 探索服务共富新模式新机制,全面融入“村集体+国资国企+农业主体+低收入农户”共富联合体,在全市启动8个“国企+村集体”飞地抱团重点项目,参与村社达145个;将农村“三权+”抵质押“增收贷”项目资金统筹注入到国资公司和“飞地抱团”等项目;与民营资本共同建设“共富工场”100万平方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创业场所和就业岗位。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合作,坚持项目投资和产业合作并举,大力推进黑水县全域旅游孵化园项目,项目于11月竣工验收;城投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组建恒发武义和丽水公司;市属国企全年向黑水县捐赠社会帮扶资金95万元。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出台《海宁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许村镇、马桥街道等多个镇(街道)细化资产管理制度,市镇两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深化。扎实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报、月报工作,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工作体系,健全国有资产报告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专项资产监管体系,创新建立“1+N”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仓库为中心,联动水利、应急、住建、交通、公安、供电、消防等N个库点,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建立文物资产市镇村三级巡查机制,落实文物管理主体责任,厘清文物资产家底;开展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情况专题调研,为下一步推进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入账核算工作打好基础。 2.大力筑牢规范管理基石 严格落实资产出租管理要求,实施出租事项审批、合同备案、收益上缴等线上流转,强化全流程实时监管。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专项检查,及时落实整改任务,切实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持续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入账核算工作,截至目前已入账交通基础设施248.63亿元,2022年新入账水利基础设施12.55亿元,新入账文物文化资产957.32万元。有效推进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办公用房确权、登记、划转等工作。 3.有效提升资产使用绩效 积极推进公物仓实施运用,目前已累计入库3606件,对外调剂3341件,节省财政资金800余万元,利用公物仓仓储和物流优势,申请作为省财政厅“浙里公益仓”实施试点。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盘活专项工作,持续做好人防资产划转工作,选定东山公园等五处公园绿地作为首批试点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实施环卫一体化特许经营权项目,采用“TOT”模式盘活环卫存量资产,支持现代社区建设开放学校运动场地54个、机关单位停车泊位1280个。率先在嘉兴市内搭建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库,已征集12个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的171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4.持续推动数字创新发展 推进政府投资项目“数字财政”系统上线运行,科学化、精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政府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纳入项目143个。建设基层内控云平台数据驾驶舱,从资产监管视角进行源头跟踪和预警,有效防范基层治理风险。积极推进“资产云”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数据接口、账户维护等前期工作,为下一步提高资产配置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技术支撑。镇(街道)级资产管理迈开数字化转型步伐,海昌街道(经开区)打造“数智经开”管理平台,长安镇(高新区)建设“开发区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不断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的同时有效强化风险监管职能。 5.全力保障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有效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截至2022年底,全市学校校舍面积196.8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47.38亿元,生均专用设备账面价值6063.86元,生均图书39.21册,生均运动场地9.31平方米;全市文化设施建筑面积68.57万平方米,图书藏量242.17万册;全市国有卫生健康机构固定资产总额24.34亿元,开放床位数4912张。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在嘉兴市内率先建成日检测能力15万管的核酸检测基地,增配2辆移动检测车;建设海宁市方舱医院,设置床位1011张;确定市人民医院和斜桥中心卫生院2家定点医院,设置床位126张。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并正式启用。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30.50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7.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1.59万亩,城镇开发边界30.12万亩。同步推进市、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草案完成批前公示公告。以高品质规划设计引领城市国际化建设,深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完成火车站-金三角片区城市设计、鹃湖科技城详细城市设计及重点区块城市设计指引的编制;持续推进城西CBD区块城市设计、伊嘉塘区块城市设计等工作。 2.严格监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全年共计获取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341亩,完成城市分批次组件报批31个批次106个项目,批准总面积3017亩,累计供应用地316宗9779亩(国有土地194宗8655亩,集体土地1124亩)。加大“六未土地”处置和收储土地滚动开发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398亩。全年完成腾退收储建设用地251宗7174亩,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107宗3538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02宗3139亩。累计推进开工项目215宗共9565亩,竣工项目181宗共8206亩。抓好非农业万元GDP用水量考核、省水资源管理数字化应用基础数据集中治理、“浙水好喝”数据治理维护等工作。加强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管理工作,严格办理林业采伐等征占用手续,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维护生态安全底线。 3.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 大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制定了“121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截至2022年底已验收9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其中3个通过省级验收,区域面积6.96万亩,马桥等4个街道(镇)纳入全省首批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着力推进海塘安澜建设,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年完成形象投资8.25亿元,形象进度达103%。开展全省第二批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秤钩港水系、亭子桥港水系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河湖,嘉兴市级美丽河湖创建8条,居嘉兴首位。加快平原绿化建设步伐,全市完成新增平原绿化面积502亩,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643亩,创建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加强耕地保护数字化改革,贯通用好“耕地智保”“天巡地查”应用场景等数字化平台,扎实做好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完成2021年年度卫片补充图斑974个、2022年836个卫片图斑的核查。 4.全面开展不动产权登记 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和水域调查成果,完成26个县级以上河道及长水塘、泰山湿地等2个自然保护地的登记单元划定、公告发布、流经各镇村的外业调查和指界确认工作,摸清登记单元范围内的权属状况,划清“四条边界”。制定《海宁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更新汇交工作实施方案》,依托历年农转用征地、不动产登记等各类资料,结合最新遥感影像,逐村形成调查底图,按照地籍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相关规定,初步完成全面更新调查。全年办理符合条件的工业用地不动产权证补办项目16宗,切实解决企业建设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提高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常态化开展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一区两率”监测,2022年末我市建成区面积57.6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34.07%、绿化覆盖率36.13%。 5.不断深入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供应差别化管理,对69宗3788亩工业、服务业用地实行双合同多方履约监管,51宗3504亩工业项目纳入“3+5+X”的分阶段评估产权管理模式,16宗419亩工业用地实施弹性出让年限;11宗1387亩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土地节约集约化程度高的工业项目和7宗98亩重点服务业、村级经营性物业项目实施差别化地价修正。加快水资源配置改革步伐,对全市156家D类企业实施差别水价,严格执行“三类8档”阶梯式水价制度。扎实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编制《海宁市三大高耗水行业用水指标分析报告》,完成51家重点取水户取水口标准化改造。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守住国资国企的“根”与“魂” 坚持党对国资国企的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健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机制,持续开展“强根铸魂·强企兴海”国企党建提升行动,创新开展“党建合创”活动,深化“一企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建设。完善清廉国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国企党建专项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正风肃纪交叉检查、企业制度制定执行和企业内控建设督查等专项行动,打造勤廉并重的新时代清廉国企建设高地,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国资国企落实落地。 (二)始终坚持战略支撑,找准国资国企的“位”与“责” 着眼未来,把握大势,找准国资国企在我市“两个先行”“两个率先”中的战略定位,坚决贯彻落实三个“一号工程”等重大部署,强化国企产业报国的使命担当,坚持办大事、算大账、挑大梁,全方位高水平服务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国企专业优势,加大国资国企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机制,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智慧城乡建设,持续开展“一企一策”助力共富行动。坚持开放提升,加强与周边地区国企深化合作,互济互助,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持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核心竞争力、战略支撑力,为我市大力开展“三个年”活动和实现“新兴海工程”主要目标提供国企支撑。 (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国资国企的“质”与“量”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再造国企优势,力争到2025年底,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000亿元,国资国企继续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产业引领、共享资源资产,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探索国资公司AAA主体信用等级提级路径,分析股权上挂和自身提级优劣,争取2024年完成提级。切实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专项监督效果,加强综合考核工作,落实风控审计机制,强化风险动态监测预警,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管理分配体系,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有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四)始终坚持规范高效,把握行资管理的“稳”与“进” 建立与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等相衔接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财会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同向发力的监管格局。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健全统筹调配和共享共用机制,扩大公物仓资产调剂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市级“公益仓”,提高资产使用绩效。大力开展交通、水利、市政等公共基础设施清查入账,全面推动在建工程转固,推进不动产确权,进一步厘清资产家底。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力探索数据资产交易市场,搭建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加快推进“资产云”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对接,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五)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兼顾自然资源的“守”与“变” 健全完善规划编审体系,持续做好要素保障,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新立项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科学编制国土绿化空间布局规划,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新一轮“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创建省示范村2个。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有序衔接协商机制,深化不动产交易、登记与金融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持续推动不动产登记高品质服务。强力提升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水资源双控目标,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扎实做好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复评,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