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老人追星、青年觅食,传统文化正成为海宁人的消费“新贵”

发布时间:2024-09-29 17:53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海宁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

更是一种生动的现实

从生活娱乐的点滴细节

到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

传统文化与经济正悄然交融

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侬软语声声慢

老人追星也“疯狂”

一方精致的梨花木桌,两侧各配有一把雕花椅。随着一阵清脆的开场白,身着长衫的艺人缓步上台,用地道吴语说着古今趣事,博得台下阵阵掌声。

9月17日,坐落于海宁市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硖石书场正式对外营业,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前来捧场。

尽管名为“书场”,但这里上演的是传统曲艺——评弹。每日午后一时,书场准时迎客,热爱评弹的人们便络绎不绝地汇聚而来,在街巷的转角处排起了蜿蜒长队,满怀期待地等候着入场。

评弹始于明末清初的苏州,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随着评弹艺术的广泛传播,海宁本土出现了一批评弹名家。

1918年,出生于盐官的王欣甫卸任上海知县后,邀请江苏、浙江两地曲艺名家73人,在盐官耐园举行“观潮度曲会”,奏59串曲目。此后,海宁相继出现了李文彬、李伯康、蒋少泉、周孝初等评弹名家,而书场这一承载评弹艺术的场所,也得以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

近年来,受经营影响,书场在海宁一度消失。然而,经过三年的书场空窗期,今年,作为海宁唯一一家书场,硖石书场一经开放,就受到了广大评弹爱好者的欢迎。

“每天都是客满状态,来得晚的只能坐在走廊临时加的凳子上。”硖石书场负责人沈君康告诉记者,书场最多可容纳54人,只需10元的门票费,就能坐下来喝茶听书。目前,硖石书场每天只在午后一点开放营业,演出持续两小时,前来听书的,都是已步入退休生活的老年人。

谈及“粉丝经济”,这绝非年轻人的专属领域,老年人同样能在此找到归属感,他们与年轻人一样,也有自己的“饭圈”。遇到喜欢的说书先生,书场便人满为患,还有不少外地的老年粉丝专程赶来海宁,只为听一场“偶像”的评弹。

“上海、杭州、嘉兴的老人们都往这里赶,有的连着两三天住在海宁听好几场。”沈君康介绍,为尽量满足观众需求,书场内演出的说书先生,请的都是浙江曲艺团、上海评弹团、苏州评弹团等专业团队。

可以说,文化与消费是“此长彼也长”,通过传统文化引发中老年人的消费热情,硖石书场正是海宁传统文化消费热的一个缩影。

尝得到的文化

抓住游客的“胃”

9月9日,盐官潮乐之城开启预约观摩,美景引人入胜,而各式美食同样令游人垂涎,尤以汪菜包子最为出众。

汪菜是盐官镇独有的一种腌菜,因产地原名盐官镇“汪里村”而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腌制的汪菜质地脆嫩、色泽油黄、香浓味鲜,独具风味,已被列为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菜裹入面皮之中,化身成为游客口中的美味佳肴。据了解,自9月9日开业以来,该店铺单日最高销量已突破干个,销售额高达2万余元。“肉包、菜包大家都吃过,但是用汪菜做出来的包子别的地方是吃不到的。”食客张女士表示。

文化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尝得着的,汪菜包子的热销,既是守正创新的尝试,也是非遗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如今,文化消费与生活需求不断实现着双向奔赴,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正日益蜕变,逐渐融入大众生活。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程石冰 冯季诚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