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索  引: 001008004003053/2025-84115 发文机关: 海宁市盐官镇人民政府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日期: 2025-02-05
所属栏目: 部门及镇、街道文件 发文字号: -
访 问 量 : 发布时间: 2025-02-05 09:01
进入老年模式
【走读盐官】走进王国维故居

在历史洪流里,那些散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犹如夜空中的星,照亮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是其一。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少年时代的住宅。故居是一座文化气息很重的独立院落,掩映在浓绿的植物丛中。不知为什么,我朝圣于王国维故居时,脚步渐渐地慢了下来。这不是因为我年近八旬腿脚乏力,而是先生故居的每间书房和卧室,都牵动了我的中枢神经。昔日只是从文史资料中知道王国维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但我从未目睹过先生的故居。 

王国维故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

走进王国维故居,一股敬佩之情如决堤之水,淹没了我的心田。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短短一生能写下多部巨著的国学大师,对我心灵是个极大的震撼。因为这是我们这代以及下一代作家,最为欠缺的一笔。 

走进书房二楼朝南一间。临窗放着一张书桌,书桌上有笔架,还零散地放着几本线装书,书很随意地摊开着。书桌后面,摆的是几张木质椅子,一侧靠壁放着一具书柜……据故居管理员介绍,书房是按当年情状摆放的。

王国维的书房简单、随意。

走出书房,手扶楼梯,突然想起了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先生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 

王国维先生一生严谨治学,低调求学,为我国国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在我看来,今日求学治学之人,皆应秉承“六不”原则。当下,我们少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者,却多了“意粗气躁,一事无成”的懒人;我们少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谦卑态度,却多了许多口出狂言指责曹雪芹,贬低《红楼梦》的可笑言论;我们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义凛然,却多了拼命“搏出位”,追求金钱利益的势利学子——做学问的初衷变得不纯粹,学风日下的社会习气四处弥漫着,令人堪忧……

走出故居,我又一次凝望故居,在阴冷的“娱庐”里寻找,在九檩单檐中寻觅先生童年的影子。耳边却隐隐听到大潮啸天而至,倏忽间便觉悟出点儿玄机了。

啊,故居,潮声,书声! 

王国维故居位于钱塘江北岸,著名的钱塘江潮声是迎他出生的喜乐和伴他成长的歌谣。我遐想啊,当年在故居里,他“夜起倚危楼”,书卷伴潮声。兴致来时,他心随潮涌“吞天沃日”,笔随潮去“雪山驾鳌”!

 

作者:朱云彬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学会委员、浙江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