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宁市委、海宁市人民政府: 2024年,硖石街道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压实主体责任,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作用。街道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与街道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会议学法制度,全年组织开展集体专题学法9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法治意识。积极依托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街道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夜学等平台,带领街道全体干部职工树牢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观念,把法治思维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是建强法治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在编公务员及部分符合条件事业编制人员参加行政执法培训考试,全年共6人参加并通过考试。适应新时代司法所工作任务需求,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司法所综合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海宁市司法协理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新增加政法专编1名、招录社区矫正协理员1名,新聘专职人民调解员1名。 三是严把法制审核关口。有序开展合法性审查工作,街道合法性审查中心全年共计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1个,完成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2个、审查合同330余个,完成重大合同备案11个、审查行政处罚案件920余件。在征地拆(搬)迁、物业管理、重点工程等重点涉法领域,积极对接第三方律师团队,咨询专业法律意见。2024年,街道共有1件行政诉讼案件,以被法院驳回结案;1件行政复议案件,以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结案。 (二)强化体系建设,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一是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推行“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模式,深化“综合查一次”“双随机、一公开”“村社吹哨、队伍报到”等机制,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见形见效。探索推进“简案快办”,缩短一般程序案件办理时间。开展“首违轻微免罚”,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探索“房屋装修监管一件事”新路径,在《浙江日报》纸媒刊登,嘉兴市副市长林万乐一行实地走访调研并给予高度肯定。 二是迭代升级“141”社会治理体系、“基层治理四平台”。不断加强党建统领网格智治,选优配强基层网格力量,西山社区、南关厢社区入选嘉兴全市“五基”示范村(社区),西山入选全市首个“嘉里韧治”试点(基本单元)率先试点社区,并积极探索小区基本单元“韧治”分类分色精细化管理工作新尝试。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成国调研西山社区“三呼三应”机制,对破解基层治理堵点、难点的“西山经验”给予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 (三)优化法律服务,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普法宣传走深走实。结合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了“迎元宵 猜灯谜”“反对家庭暴力,守护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法治宣传主题活动。全年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5次,法治讲座10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宣传挂图12期。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26场,发放培训资料1950余份。完成公民法治素养分类测评、2024年度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复核工作,建设52个“法律明白人”法治实践点,开展观测、评议、宣传、调解等法治实践服务。2024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普法办公室评为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为优秀等级。 二是法律援助提质增效。开展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响应“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省政府民生实事要求,实现法律援助申请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转变。全年引导法律援助案件3起,引导完成司法鉴定8人,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7份,解答法律咨询545人次。 (四)推进平安建设,维护街域和谐稳定 一是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警调、诉调对接,综合运用浙江解纷码、浙里调解、窗口受理等平台方式,推进线上、线下调解衔接联动,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一站式”管理、“一窗式”办理、“一条龙”处理,做实“136”递进式矛盾纠纷过滤体系。积极推进村(社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村(社区)调解员实践轮训活动。全街道共受理线上线下各类矛盾纠纷1422起,成功化解1161起,其中,成功调解线下纠纷537起,成功调解诉前案件624起。 二是严格规范社区矫正监管教育。依托“守界者”“浙江在矫通”等平台,落实每日位置上报、手机轨迹查询以及实地走访和不定时电话抽查、视频抽查等方式,强化日常管理。与派出所开展协同核查,加强违规违纪等问题查处。与街道成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和双学历提升,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综合素养。 二、上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是法治宣传力度和宣传成效有待提升。虽然多场次、多形式开展了宣传活动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宣传形式较为传统,宣传内容较为单一,辐射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群众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二是法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街道法治人才紧缺,工作人员多为非法律科班出身,法律专业素养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岗位履职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法治建设与重点工作的融合还有差距。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将法治建设视为单项条线工作,不能与街道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落实具体任务时法治思维不够。 三、上一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街道党委、办事处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坚决担负起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学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班子会议等多种形式途径,系统学习宪法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依法履职,规范权力运行。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专题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汇报,组织集体讨论街道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推动依法行政。全力提升为民办事水平,积极回应民生诉求,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四、下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5年,硖石街道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赋予的新使命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民生所向、发展所需,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全面规划和系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普法宣传。按照“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街道普法计划,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传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切实提升普法宣传的实效。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街道、社区及辖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依靠法治素养观测点、“法律明白人”法治实践站等平台,打造多维普法矩阵,提炼形成基层普法经验做法。 二是进一步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抓好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对接第三方律师团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交流座谈会,提升干部法治素养,将法律知识更好融入业务工作。探索配备公职律师,加大街道法治建设专业力量投入,进一步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优化法治建设工作机制。加大对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法治建设相关指示精神的学习领会,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提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质效,按照工作实际合理调整合法性审查目录清单,确保行政涉法事项审查程序到位。
中共海宁市硖石街道委员会 海宁市人民政府硖石街道办事处 2025年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