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海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2月8日 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决策部署,坚持一条主线、围绕一个目标、聚焦六大指标,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一条主线: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为主题主线,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个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六大指标:农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增长同步,绝对值继续保持嘉兴第一;农业招商引资7亿元;农业有效投资5亿元;村社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30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五项重点工作:推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千万工程”样板、拓宽强村富民路径、强化工作保障。 一、推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保障粮食安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新技术,优化完善粮食种植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统筹做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30.1万亩、总产量达2.5亿斤。加快种业振兴,大力拓展制繁种基地,粮油制繁种面积力争达2.5万亩。 (二)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建成保障型蔬菜基地4600亩,蔬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产量30万吨。优化经济作物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生产模式,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亩、产量7万吨,花卉种植面积力争达8000亩,食用菌总产量2.2万吨。推进家禽产业提质增效,谋划丁桥镇金扬村肉鸡养殖基地二期、海宁鑫宁养殖有限公司肉鸽养殖基地等项目,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500头左右,家禽年出栏超1000万羽。推进现代设施渔业发展,开展鱼塘高标准改造提升,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6万吨左右。 (三)加强农田建设管护。新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2500亩。加强粮功区数字化动态监管。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加速跑”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1.09万亩、改造提升0.51万亩,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健全建后管护机制,探索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保险。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求,协同推进“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完成4100亩高标准农田储备区认定入库工作,多田套合率力争达100%。健全抛荒耕地动态监测机制,坚决防止新增耕地抛荒。加强“大棚房”问题常态化监管。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光禾智谷设施农业板块投运,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科创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建设,高质量打造家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家禽、花卉、稻渔3条省级农业全产业链,谋划建设绿色果蔬市级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积极争取花卉省级“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开展第三届市民最喜爱“土特产”评选活动。深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申报整县制农产品产地冷链项目。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加快项目建设。强化农业招商引资,举办农业农村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仪式,围绕农业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和大品牌建设,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完成农业招商引资7亿元、一产有效投资5亿元。滚动推进城乡提升工程项目20个,完成年度投资27.18亿元。完成省级农业“双强”项目4个。推进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建设,新认定数字农业工厂2家。继续实行局领导联挂项目机制,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确保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全面建成“112”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基地(省农科院杨渡基地1个市级农业技术转移中心,12个镇街农业科技展示点)。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教融合联盟作用,解决农业技术难题10项以上,实施省市产业团队项目10项以上,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签约3家以上。完成新一轮首席专家及农技指导员聘任,强化农业产业团队考核。围绕水产、粮油、蔬菜三大产业建立种业技术攻关创新团队,实施“3333”农业科技行动,即成立3支由省市镇三级农技专家组成的技术创新团队,建设3个省级农业高品质绿色展示基地,实施3项农业产业技术团队项目,筹建3个“浙农英才”工作站。 三、打造“千万工程”样板 (一)打造美丽田园。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深化健康土壤行动,提升耕地地力面积1.2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以上。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完善秸秆“收运储用”全链条管控机制,全市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15万亩,利用率35%以上。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成农田退水“零直排”2.1万亩,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广配方肥8000吨、商品有机肥6000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3%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2%以上,推广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15万亩,覆盖率46%以上。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禁渔期(区)、增殖放流制度,持续保持打击非法捕捞高压态势。加强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 (二)发展美丽经济。巩固提升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整治成果,深入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和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完善问题发现、基础设施长效管护等机制,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乡村覆盖率达70%以上,打造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带1条、省未来乡村3个,全域未来乡村数字化平台上线运行,“运动之尖·潮起黄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完成建设。探索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和乡村运营,以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线路为核心,选取沿线美丽乡村精品村串点成线,打造海宁乡村旅游IP,培育嘉兴市级乡村运营示范村3个。 (三)建设美好生活。持续深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妥善保护利用乡村古建古物等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完善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广“四共四筹”治理模式,完成《乡村自治规范》嘉兴地方标准修订。加强农村小微权力监管,深化农村“三资”领域专项整治,纵深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基本实现清廉村居达标村全覆盖。加强农业普法宣传,严格依法查处涉农违法违规行为。 四、拓宽强村富民路径 (一)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第八轮“强村富民”计划,谋划新一批镇级抱团项目,所有村社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130万元以上。开展新一轮强村计划调研,鼓励村社回归主职主业,发展产业促增收。巩固“三清一促”工作成果,运用三色预警机制,分类控制村级负债,完成1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市级审计。 (二)推动农民增收。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和小农户加强利益联结。持续推进“10万农民变股民”培育计划,力争实现农业标准厂房和共富厂房项目全覆盖。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鼓励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激活农村房地资产,新增盘活闲置农房500宗以上。强化低收入农户集成帮扶,持续加大产业和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兜底保障和防返贫监测,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三)加强建房管理。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动态监测,细分农村刚需建房需求类型,拟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增扩保留点解决一批、在集聚点优先安排一批等办法缓解刚需建房矛盾。修改完善全市村民建房政策,探索多元化的农民“户有所居”保障机制。实施“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优化村庄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村民合理建房需求。 五、强化工作保障 (一)壮大人才队伍。推进青年入乡发展,实施“1111”行动计划,即打造一个“海宁园丁”分级分类培育体系,参与一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一项农民培训全省试点,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新培育“浙农英才”3名、“头雁”30人、农创客280人、现代“新农人”3000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60人。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个。推进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试点。实施“海宁园丁”园艺直播类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全省试点,推动花卉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深度融合。开展农技队伍知识更新行动,选送100名以上基展农技人员赴省级院校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探索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 (二)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助力嘉兴统一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年均交易项目超800宗。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新建农业标准地2万亩。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行“信用承诺+审批”服务模式,扩大农业农村领域审批事项“免证通办”“一照通办”覆盖面。深化多部门联动,完善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审批流程。 (三)强化要素保障。完成十五五、农业产业项目空间规划(2021-2035年)编制,绘制农业产业项目招商地图,修订《海宁市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保障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出台新一轮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聚焦“两重”“两新”,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和产品创新,探索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全年完成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不少于3宗。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质、强基,力争全年农业保险保费和保额分别达到2900万元、7亿元。 (四)守牢安全底线。强化农产品全链条质量管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家,新增绿色食品6个。积极争取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杭嘉禾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申报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开展海昌蜜梨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农产品定量检测达到2批次/千人,省级例行检测合格率达98%。继续推进豇豆、芹菜、水产品等专项治理,集中上市期做到监督抽查全覆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