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8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6-23 11:2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局字号:[ ]


名 称: 海宁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85号提案的答复
答复情况:

郭瑜、李高生、周美玲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完善120救护车紧急救援服务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医疗服务能力情况。

在危急重症救治方面,市人民医院创伤、胸痛、卒中中心均已通过省标准化建设;市中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基层版通过认证,卫生院均建成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中心医院均已开展ECMO技术。今年136家基层卫生服务站点均已配置心电仪并接入市心电会诊中心,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精准救治”的高效医疗模式。建设以来,已成功高效救治3名患者。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依托浙大一院、省人民医院合作关系,结合群众疾病以及医院实际,建立紧急会诊机制,通过上转或者下沉等方式提升救治率,今年以来,两家医院省级专家参与危急重症救治29人次。

(二)院前急救转运模式。

依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120急救站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救治。为满足患者需求,避免挤兑急救资源,设立96120非急救转运,对非急救病人开展转运,可实现跨区域转运,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放置车辆,现阶段转运量维持在每月180单左右。

(三)救护设施配置情况。

我市救护车按国家和省救护车装备配置标准进行配置,逐步提高监护除颤仪、可视喉镜、升降担架等配置性能,提升现场施救能力。全市4家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全面接入“浙里急救”,打通院前、院内救治环节,全市7家市级医院急诊科全部实现预告知功能,持续提升急救能力和急救效率,实现“上车即入院”。今年新增1辆救护车,目前全市共有37辆急救车辆,达到每3万人口配置1量救护车要求。

(四)规范院前急救轮转。

为加强院前急救专业化建设,制定了《海宁市公立医疗机构临床医师院前急救轮转方案》,明确要求在晋升中级职称前须到院前急救车上服务连续4个月以上至少一次,同时上岗前开展7天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上岗,现持续落实。今年已开展1期培训,共培训考核通过32人。

二、下一步计划

(一)持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以点带面提升市级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今年全面推动市人民医院“三甲”创建,建立专班实体化运转机制,制定并印发三甲创建实施方案,落实资金支持方案,进一步提升龙头医院救治能力;市中心医院创伤中心争取通过国家评审,进一步提升西片区域救治能力。继续依托合作办院优势,结合医院发展及群众需求,优化专家下沉人员和结构。

(二)推动院前急救体系一体化运转。

制定印发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方案,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向独立型转变,院前急救人员全部纳入120急救统一调度,实现一体化运转。加快袁花、盐官、周王庙、海昌等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年底前实现全市综合平均反应时间在9分以内。加强院前急救车辆与配置,增设14台心肺复苏仪,实现当班救护车自动心肺复苏仪配置全覆盖。

(三)进一步加强急救队伍素质。

继续实施院前急救医生轮转机制,要求轮转不少于4个月。依托市技能培训中心进行急救培训,急救中心对随车医生、担架工、驾驶员统一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四)争取财政支持院前急救建设。

制定《海宁市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强院前急救人员保障,探索建立人员激励机制,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稳定院前急救队伍。

真诚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希望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海宁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5月27日

(联系人:叶宁镭,联系电话:8701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