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001008004003014/2025-9508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
2025-08-07
-
发文机关: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
-
发布日期:
2025-08-07
-
体裁分类:
其他
-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多年来,海宁市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宁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总结了一批宝贵的“两山”实践经验。
一、案例背景
许村镇科同村位于海宁市西部,地处临平、桐乡、海宁三县交界地段,区域内水网密布,科同港北通京杭大运河,南达钱塘江。近年来,科同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科同老街+香氛产业”,构建“生态修复—文化赋能—产业融合”三步走发展模式,通过科同港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筑牢生态基石,深度挖掘电影文化、故事文化、香氛文化等资源,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文化与产业共荣的乡村振兴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重塑生态体系,激活“绿色毛细血管”
在生态治理上,科同村投入4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科同港进行了长达1200米的综合整治。涵盖河道疏浚、整治6处异常排口、162户沿河农户截污纳管,新增15000平方米绿化,搭建120平方米亲水平台、124米玻璃栈道以及1800米绿道,大幅提升了河道的景观效果与人流量,改善了村民的休闲生活。2024年底,科同港又对塔桥港、青石桥港启动水质提升项目,对近3000米河道范围进行提升整治。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平整河道河床以优化水流动力,规模化种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通过水质消毒、智慧排口升级、增设曝气装置与过滤净化系统等组合措施,形成“控源—净化—管护”闭环,进一步提升河道两岸景观效果。
(二)溯源生态密码,解码“文化基因方程”
在守护绿水青山、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科同村以“乡愁、乡恋、乡情”为内核,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通过科同老街改造与科同港整治协同推进,既改善街区基础设施,更将其打造为多元文化聚合体:增设21处景观亮化设施,引入科同画院、海宁珩瑆农耕民俗文化馆、徐九斤乡村电影记忆馆及数字党建故事厅等特色场馆,形成“一街多馆”的文化展示格局,让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电影文化在老街落地生根。同时,承办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浙江省"视见美好"短视频大赛等省级文化活动。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让老街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体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激活文化认同的载体。
(三)挖掘特色业态沃土,锻造“金色共富引擎”
2024年,科同村投入300余万元,开拓100余亩土地,引进200余种香料植物,打造“文化+研学”特色项目,建设香氛研究院和香草种植基地,开设调香、香道课程,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发展模式,为户外研学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
为拓宽富民渠道,科同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科同老街共富夜市:整合50余个固定摊位,涵盖本土美食、文创产品等多元业态,配套直播推介、游船观光、音乐表演等活动。同时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形成“白天研学体验、夜晚休闲消费”的全时段经营模式,让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共享生态红利。
三、转化成效
(一)生态效益显著提升。通过“截污控源+生态修复+智慧管护”组合拳,科同港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0%以上,区域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成功通过了省级“美丽河湖”验收。如今的科同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修复吸引了更多水生生物和候鸟的集聚,“鱼翔浅底、鸥鹭翔集”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二)经济效益持续释放。通过“香氛+文旅”双轮驱动,衍生开发香氛伴手礼等周边产品,今年以来已举办中级调香师培训3场次,接待生态研学1000余人次。举办共富夜市29场次,带动低收入群体月增收。2024年,科同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万元,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30%,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社会效益充分彰显。成功创建省级3A级景区村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新增就业岗位18个、引入工作室2家、建成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依托科同老街的丰富文化资源,年开办书画展览120余次、红色故事会18场,非遗云片糕技艺展示40场,服务群众超1万人次,加快形成“生态宜居、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