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索  引: 001008004003051/2022-66113 发文机关: 长安镇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日期: 2022-01-27
所属栏目: 部门及镇、街道文件 发文字号: 长委〔2022〕2号
访 问 量 : 发布时间: 2022-01-27 15:54
进入老年模式
中共长安镇委员会关于2021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报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潮起之年。长安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围绕“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深、农旅融合紧”的目标,把握“三生”有机融合、“三农”统筹发展,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实干的精神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5月,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来我镇考察乡村振兴工作,并给予对相关做法高度肯定。

一、主要措施与工作成效

(一)聚焦花卉特色,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的好路子。一是加快平台搭建。不断巩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花卉)优势,以世界花园大会永久落户长安为抓手,成功举办2021年世界花园大会,并有序推进国际花卉产业园建设,一期(苹果屯)项目累计完成投入 2.06 亿元,将打造高品质创新农业示范集聚地和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园艺生活样板区。二是壮大产业主体。汇集虹越花卉、云垚花卉、百润园艺等66家花卉园艺知名企业和“爱种花的王大爷”等一批网红直播“新势力”,促进花农增收、扩大长安花卉品牌影响力。同时,与浙江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园艺所加强合作,创新“七个一”(一镇街一院校一产业一团队一专员一项目一基地)合作模式;并成立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长安分联盟,合作省重大项目2个,省协同子项目2个。三是提高产业效益。全镇花卉种植面积达6500余亩,从业农户达585户,2021年花卉产业新引进百合品种6个,亩均产值提升30%。同时,成功创建嘉兴市首个美丽田园示范区,将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花卉产业由生产链主导向产业链融合转变。

(二)聚焦绿色发展,打造一片全域美丽的好风景。一是打造点上精彩。新完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申报2个(虹金、城东)、累计完成创建6个;新完成达标村申报5个(红色、盐仓、老庄、虹金、城东)、累计完成创建11个。成功创建嘉兴级优美庭院示范村6个,海宁市级14个,累计优美庭院示范户3497户。二是营造线上美丽。完成总投资348万元的“改革潮涌·桑梓江韵”党建美丽乡村风景线长安段建设,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美洋洋”乡村文旅综合体,打造网红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实现全域美丽。各村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美丽创建,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互学互促,形成“村与村比、组与组赛、户与户亮”的氛围,从“一处美”变“处处美”的格局悄然生成。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垃圾分类“互联网+智能收运”有序开展,强化“四位一体”保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考核管理办法,有效促进生活垃圾减量。

(三)聚焦文化兴盛,讲述一篇乡风淳美的好故事。一是深度弘扬运河文化。统筹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连续四年举办“运河·长安”文化旅游艺术节,让“春走大运、夏赛龙舟、秋赏灯会、冬逛年俗”更加深入人心。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大力引育头部文化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文旅产业,提高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主推“花漾年华风情线”,探索打造沿江美丽经济带。二是做好农村文化传承。充分挖掘运河文化、潮文化、美食文化等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及金港滚灯、龙舟盛会和陆泽皮影戏等农村非遗文化;通过金港乡愁记忆馆、兴城匠人工作室等节点打造,不断美化景观、提炼文化,为乡愁农耕文化注入灵魂。三是加强文化载体支撑。陆泽、兴福、金港三村文化礼堂成功打造嘉兴最美文化礼堂精品线,金港村文化礼堂获评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农村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兴城村顺利承办嘉兴市第二届美丽乡村音乐节,并作为海宁唯一分会场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此外,面积超一万平方米的镇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聚焦乡村治理,营造一种众管微治的好氛围。一是狠抓队伍建设。始终把“人”的因素作为抓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结合村级组织换届“一肩挑”“三改五”的要求,优化完善村级组织力量调配,把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架构搭建起来。创新成立海宁市花卉产业农合联党委,并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花卉产业农合联获评嘉兴十大“红船先锋号”共富联合体。二是创新众管微治。创新治理模式,激发群众首创意识,东升村通过花房课堂、巾帼志愿队服务、示范户指导、农户交流分享等方式,扩宽创建优美庭院的路子。在村党建品牌“从一而众”的引领下,打造出一大批具有本地辨识度的创建场景和特色亮点,以点带线扩面形成了一幅美丽画卷。三是深入乡村治理。进一步完善“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持续开展“五无”村创建、“平安共建”活动,深入反诈、禁毒宣传和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深化“一网六治”善治长安和“5G”微治理体系建设,兴城村成功获评省级善治示范村。

(五)聚焦共同富裕,谋划一个品质共富的好前景。一是强经济基础。总投资32300万元的第七轮村级抱团项目——浙江中瑞(海宁)产业合作园一期标准厂房项目顺利完工,致力引进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并确保参与抱团村每年享有100万保底分红。全镇实现农村经常性收入6297万元、经营性收入419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6.4%。二是强要素保障。有序推进大型村区块农村房屋搬迁工作,完成签约165户;完成“拔钉清障”16户和重难点攻坚3户。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持续推进兴城村、东陈等4村、大型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展耕地功能恢复地块整治,累计腾退非粮化地块面积6850亩。三是强乡贤助力。以“运河·乡贤亲”品牌建设为抓手,成立了由127位乡贤人士组成的乡贤联谊会,累计收集农村建设意见建议50余条,收到捐款120余万元,助力乡村建设。其中,乡贤高建林的方言宣讲品牌“高伯伯讲长安”被学习强国、浙江新闻、浙江在线等媒体多次报道。

(六)聚焦党建统领,形成一套日趋完善的好制度。

一是党建引领促业务。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农村工作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与机关党建紧密结合起来,树牢“抓党务、带队伍、促业务”的工作导向,促进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二是组织引领促合力。持续完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各村(社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专题部署、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三是问题导向促发展。针对2020年度镇(街道)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述职评议反馈意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有薄弱环节,美丽乡村建设南北不平衡。我镇通过全面谋划、统筹布局,致力缩小美丽乡村建设南北差距,“改革潮涌·桑梓江韵”党建美丽乡村风景线长安段贯通南北;2个村(虹金、城东)完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申报、5个村(红色、盐仓、老庄、虹金、城东)完成达标村申报,加速了南部片区美丽创建。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切实强化内生动力。依托国际花卉产业园平台,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培育壮大花卉特色农业的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打造高品质创新农业示范集聚地和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园艺生活样板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家,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率超全市平均水平8%;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精做细郁金香、百合等优质花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晓“生态宜居”要求,建设长效美丽乡村。布局新一轮美丽乡村创建,完成金港、东陈三星级共同富裕村提档升级,力争至2023年完成所有村星级共同富裕村全覆盖。东升等3个村建成“共富同行四共四筹”示范带。深入“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深化“河湖长制”,建设生态美丽河湖群,水、气质量实现长足改善;持续实施农村房屋拆改建行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深入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实施文化示范引领。统筹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持续举办“运河·长安”文化旅游艺术节,让“春走大运、夏赛龙舟、秋赏灯会、冬逛年俗”的运河文化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交汇相融;深入推进文化惠民,积极培育挖掘本土文化人才,打造特色乡贤品牌,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不断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充分发挥村级领头雁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村干部素质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实施基层治理积分制项目“长安分”,促进基层治理高效运行。加快实现“数据上云、服务下沉”,建成杭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二期。充分发挥村监会、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推动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五)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变革,让乡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坚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做好第七轮村级集体经济抱团项目的项目招引,认真谋划好第八轮村级集体经济抱团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率超8%。倾力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农村集体产业项目,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生活富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乡村振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长安镇将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谋求发展长效。为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这一美好愿景贡献长安力量。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保护 | 隐私安全 |
主办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浙ICP备14012341号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建议IE7.0 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网站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