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所主任王书航一行来袁花调研神仙湖生态修复工作。海宁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柴张华、袁花镇党委书记孙国新、副镇长徐抗抗及合作单位浙江航天科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人员陪同。 调研组一行现场实地了察看神仙湖当前的现状,王书航详细了解了神仙湖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70年代开始,石矿开采在袁花逐渐兴起,矿山企业逐渐成为村集体支柱产业,开山采石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袁花镇的矿山开采时间长、规模大,大多数矿区进行了深挖,形成大面积深坑。其中,庄康岭矿区、沈坟山矿区、中分山矿区和包家山矿区已互通互连,深度有30米~80米,面积达59.2万平方米,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012年,对矿山企业进行了全部关停,曾经炮声隆隆的矿区成了一片废墟。为保护有限的山地资源及保护好生态环境,袁花镇编制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规划,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的方式对矿区进行生态治理。矿山修复共搬运土石304.2万立方米,修筑挡土墙1061米,设置围墙(护栏)3950米,回填土石方69.3万立方米,采用从河道引水注入、地下水渗透、天然雨水汇集的方法,将矿坑改造成山地水库。 在2016年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完成的基础上,启动矿区周围“散乱污”企业腾退拆除工作,腾退拆除企业20余家 ,腾退土地62.49亩,拆除建筑面积26825平方米,低效土地“腾笼换鸟”,盘活指标,做活土地,破局要素难题,实现生态和发展“双空间”新拓展。腾退完成后,通过实施“四边三化”矿山区域综合治理,复垦土地291亩,实施矿山边坡绿化53亩,进一步推进沿湖一带水岸同治、绿化美化工程,使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成为今天的神仙湖。 神仙湖生态公园总面积1975亩,湖面1120亩,蓄水量可达288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蓄水量的2倍,最深处超过70米,水质达到二类水标准。下一步,秉着不碰红线、不踩底线的要求,合理范围内深挖神仙湖优势资源,深度融合生态修复、美丽城乡建设和共同富裕,打造成为自然、人文一体的美丽河湖。 调研结束后,王书航指出神仙湖的生态修复要以“有鱼有草”为目标,加大河湖生态保护力度,在水域空间内,实施水域水生植物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同时推进边坡加固披绿、山地绿化植被等。 同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神仙湖可以争创成为一个具有“生态修复、固碳增汇”特色的典型案例。最后,王书航明确神仙湖生态修复空间可观,神仙湖生态修复、美丽城乡建设和共同富裕深度融合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