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竞逐储能“万亿”赛道,海宁如何风口突围?

发布时间:2023-11-09 15:40 信息来源: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字体:[ ]

“双碳”战略背景下,未来储能领域的潜力空间毋庸置疑。

据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

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呼之欲出,储能产业也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风口热点之一。

在愈加激烈的风口竞逐中,国内诸多城市积极竞逐储能新赛道。近期,海宁“142”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优化调整为“241”集群,其中储能产业升格为我市“十四五”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那么,海宁该如何脱颖而出,抢占储能产业制高点、做大做强规模?

竞逐新赛道抢抓新风口 海宁有先天优势

储能,通往“双碳”之路的“最优解”。

近两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国家层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国家层面定调发展,各省各地重磅文件相继出台。海宁,也提出抢抓风口,谋划发展储能产业。今年2月,《海宁市储能产业规划(2022-2026年)》发布。

竞逐储能行业新赛道,海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先天优势。

说到储能行业,离不开光伏新能源。光伏产业是储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而海宁是省内最大的光伏行业集聚区之一,涵盖从电池、组件、元器件生产到电站集成服务的全产业链,晶科、正泰等龙头企业都在向储能赛道切换。

△尖山恒发储能站

再看一组数据:2022年,海宁光伏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同比增长42.7%,预计2024年海宁光伏新能源产值将突破1000亿。

可以说,光伏产业的强大基础,为海宁发展储能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

目前,海宁还正在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产业基地”。泛半导体产业可为储能产品提供测试、设备、元器件、显示器等配套。其中,我市已布局的逆变器生产制造,更是光伏、储能两大产业的核心部件。这些都为我市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发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海宁还是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和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工业园示范区”,上线全国首套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即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控制大脑,在尖山新区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上建成源网荷储一体化配置平台,该项目成功入选省2022年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2022年,开工建设浙江省首个大型集中式储能电站,总设计容量55兆瓦/110兆瓦时,目前一期工程10兆瓦/20兆瓦时已投运。从这一方面来说,海宁在以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为导向上,早已先行先试。

角逐储能行业高地 海宁实干见行动

抓住强劲“风口”,不仅要起飞,还要加速起飞。

海宁,已“跑步进场”。按照规划,“十四五”我市储能产业将达到500亿规模。锚定目标,海宁出台储能产业规划、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新型储能发展行动指南,以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围绕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等相关核心储能组件,构建“1+N+X”产业发展体系。

顶层设计领航,海宁快速抢滩储能产业万亿元级市场。在海宁储能产业招商路线图上,截至目前在谈项目16个,已落地晶科储能、德业新能源、禾迈新能源、海得智慧能源等储能制造项目13个,集中在系统集成、逆变器、电池电芯及材料等领域。

晶科储能项目是我市储能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今年7月,晶科储能年产12GWh系统与12GWh电池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规模上,项目总投资84.3亿元,总用地面积378亩,总建筑面积约33.6万平方米,规划储能电芯车间、模组Pack车间、储能系统组装车间和综合楼各1栋。前景上,项目自主设计开发和规模生产储能系统、储能电池,应用于电网系统的削峰填谷、新能源发电的源网侧储能、家庭户用储能等领域,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营收150亿元。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晶科项目效果图

再看黄湾镇芙蓉河北侧、新城路西侧,这里约176亩的土地已由德业股份全资子公司浙江德业新能源有限公司竞买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将开展微型逆变器生产制造、逆变器研发项目。目前,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为了更好护航储能行业,我市还大抓政策配套:创新推出全省首个集中式储能“配额租赁”商业模式,实现用户侧储能个性化专项服务;推出政策支撑和让利于企等5项举措,对已建储能项目生产负荷优先免于负荷控制,率先明确储能项目损耗电量不计入企业亩产效益评价。

此外,我市大抓应用布局。在各镇街成立能源服务公司,加快布局电网侧、用户侧储能资源,项目均接入“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累计备案用户侧储能项目38个,规模超4万兆瓦、投资2.23亿元,恒发一期、金汇特材料等17个分布式储能项目已建成。大抓技术合作。今年,我市与西安交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智慧能源研究院落地,尖山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新型配电系统综合示范项目均已纳入省级试点,打造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县。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海宁需持续发力

储能产业是“香饽饽”,全国各地纷纷入场。在这一轮产业竞逐中,如何找到自身差异化发展路径,尽快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业优势,同样是海宁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海宁市储能产业规划(2022-2026年)》中可以看到,海宁储能产业定位精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全球知名的国际绿色能源之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

△海宁组团参加EESA第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

从《海宁市储能产业规划(2022-2026年)》中可以看到,海宁储能产业目标明确:在产业规模上,到2026年培育总规模超500亿元的储能核心产业集群,储能产业链基本形成,储能龙头企业5家以上,储能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突破20家。在产能规模上,到2026年,逆变器产能新增60GW,储能电池产能新增10GW,储能变流器产能新增10GW,IGBT产业新增市场10亿元,储能相关设备新增市场20亿元,系统集成18GW。

定位精准、目标明确,该如何持续发力?海宁的答案是,举全市上下之力,奋力推进储能产业引育,打响海宁储能产业品牌。

具体来说,将推进五大系统工程:一是招商引源工程,突出特色集群招商,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招商,依托平台招商引资。二是产业培育工程,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光伏产业链延伸,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三是创新驱动工程,推动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四是人才引培工程,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招引多层次产业人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五是生态优化工程,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优化投融资环境,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海宁也将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当前,与储能相关的政策不断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多项文件已为推动储能商业模式和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和市场机制指明了方向。我市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在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设计上开展有益尝试和探索。

风口已至,万亿级储能市场已经“跑”起来了。海宁,也将全力实现风口突围。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