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有关工作总结 一、加强校内体育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深入学习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开展15项以上的全市中小学生(幼儿)体育竞赛。学校积极开展运动会、体育节、单项竞赛等体育活动,覆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做到周周有小赛,月月有大赛,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制度,开展室外、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形成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特色,合理布置日常和假期体育锻炼作业,开展假日学生体育作业展评,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每天阳光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 100%。。扎实开展中小学校“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创建评选活动,实现体育特色项目中小学全覆盖。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2021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平均分、优秀率、优良率、合格率分别为86.54、37.1%、68.58%、98.72%,分别比2020年提高1.11、3.69、2.96、0.45。省教育厅公布的2021年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海宁籍新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优良,总成绩合格率连续7年居嘉兴五县市第1名。学生近视率2021年比2020年下降1.04个百分点。不断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方式,2022年,6321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分27.90分,满分率36.10%。认真实施学生体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制度,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小学五年级、初中七年级(以生源地学校为单位)以及全市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数据,并对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按生源小学进行排序。不断完善体育中考,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向家长反馈。大力推广武术、棋类、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轮滑、跆拳道、橄榄球、台克球等新型体育项目,涵养培育体育特色项目。深化体育学科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以典型引领推进学校体育整体发展,全市现有全国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全国级足球特色幼儿园7所,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特色学校,1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 二、拓展校外体育 大力开展假期学生体育活动,常态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轮滑、游泳、篮球、足球、棋类、啦啦操、定向、羽毛球、网球、射击射箭、田径、橄榄球等体育项目的学习、训练、比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历时3个月的周末家庭一分钟亲子跳绳线上赛、历时5个月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集中培训,学习运动技能,开展交流比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开展了青少年学生小篮球、跆拳道等比赛活动。实施暑期潮乡少儿习泳实事项目,每年培训少年儿童达7000人次以上。全面推进暑期托管服务,2022年全市33所学校实施暑期课后服务,5410名学生,开设了乒乓球、足球、趣味篮球等356门特色拓展课程,开展了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体能训练等933次学生大型活动。落实假期体育作业制度,制定和实施暑期学生体育家庭作业方案,开发推送优质锻炼资源,建立体育教师在线指导队伍,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作为学生暑假体育作业的重点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暑假生活主旋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硖石小学的足球、篮球、乒乓球队在暑假期间进行了为期30天的暑期特训;紫微初中在落实暑期常态体育作业的同时,还组织学校男女足球队暑假里两次来校集中训练、篮球队多个晚上在桐溪景苑篮球场与其它球队进行对抗实战。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全市12个镇街道百姓健身房全覆盖,建设“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51个,全市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及54所学校面向市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放率达100%。 三、落实体育健康教育 认真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每学期4课时的规定,按照各学段规定应学习的健康知识,参考健康教育教学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主题讨论、实践调查等方式有效组织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各学段应知应会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的内容。各学校、体育教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推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考查评价机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 四、深入推进双减 认真贯彻中央“双减”精神、教育部“减负三十条”“五项管理”和省“减负四十条”,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课程开设,严格教学规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设立课改研究与指导中心,开展课程、教法、考试和辅导研究。加强学校课程规划与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2017-2021年共评选出优秀校本课程665门。稳步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促进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推进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建成14个义务教育学科课程基地。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集体备课、共享教研成果、优化作业设计、抓好跟踪反馈等教学常规,促进学生学习力发展,“学为中心”课堂模式不断涌现,如第一初中“先学后教”,宏达学校“以学定教、以学导教”,鹃湖学校“自主幸福课堂三人行”等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推行单元整体备课,推广学生作业教师先做精选全批及时反馈制度,推崇名师指导下的命题研训,开展精准教学研究与实践。制定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与方法,强化专项督导和检查,提高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施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项目,通过教学数据积累和成绩监测,精准分析研判学情,总结优势经验,聚焦改进问题。积极推进“作业控量提质”等关键小事,严肃作业负面清单,规范教辅资料征订,实施“一教一辅”。推行分层作业,实行A、B、C三类学生作业。建立家校双向共管,严格落实作业时间要求。12所学校试点实行每周一天“无书面作业日”。推进作业“一减四增”(“减少作业时间、增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实践等活动时间”),补齐作业短板。启动“四题”资源库建设,组织名优骨干教师编制32套习题,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完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举办作业高质量研讨活动,推进学科作业改革,推进作业校本化,建立备课、上课、作业和评价等教学常规闭环管理模式。实施学生作业负担调查制度、向家委会通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定期通报作业负担检查、调研结果,督促学校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优化课后托管,义务教育学校弹性“5+2”课后服务全覆盖,中小学常态托管率达99.3%。采取“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开设美术、篮球、曲艺、小制作等特色托管班。实施“青心系蓓蕾”项目,引进轮滑、科创等校外体艺科技类优质师资100余人参与课后托管。暑期托管全面铺开,33所学校共开设特色课程356门、参与学生50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