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政务数据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紧紧围绕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市委“四敢争先 九大争锋”奋战“三个年”活动部署,统筹推进政务服务、数据资源管理和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 一、2023年主要工作 (一)聚焦政务服务优化增值 政务服务“异地无忧”改革深入推进,服务范围扩大至16省65县市,推动119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异地“无忧办”,获浙里改“竞跑者”刊发。“潮晓云”政务服务视频帮办提质扩面,搭建高频事项AI智能问答知识库,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双线并进工作体系。全面启用杭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二期,强化海宁西片“政务服务中枢”作用。前三季度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办件高质量“一网通办”率列全省五星,“一网通办”办件率99.48%,居嘉兴第一。 实施小微市场主体“前生命周期”改革,制定《海宁市企业一类事政策汇编》,发布首批48类创业套餐,实现创业分析全景化、信息资源可视化、选址租赁便捷化、政策兑现透明化,入选嘉兴市民营经济增值服务优秀实践案例。持续迭代“浙里e企富”应用创业服务、租赁服务、政策服务等重点场景,上线“政务一厅”,打造企业掌上专属“VIP政务大厅”。 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加强代办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投资项目“1+X”组团进企现场服务。深入实施便民利企“一件事”集成改革,创新推广“照片全域通”。公布《2023年度海宁市容缺受理事项清单》,实行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服务模式。发布《关于调整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2023版)》,保留29个有偿涉审中介事项,较上批公布事项减少26个,升级完善“海宁市网上中介超市”。 (二)聚焦数据资源管理安全高效 提质公共数据治理。成功列入浙江省第一批授权运营试点。举办海宁市首届数据开放创新大赛,成立“海宁+大数据党建联建矩阵”。深化推进公共数据治理,开展国家数据直达数据清单整理,建立“周提醒、旬通报、月停机”数据治理巡查机制,目前全市可共享数据目录1715个,可开放数据目录1142个,归集总量6.48亿条,归集率达97.2%。开展“一企一档”数据治理,累计对接数据库70余个,归集数据近3亿条。动态完善数字资源一本账,实现全市各注册应用的动态精细管理。 加强信息化项目统筹。制定全市信息化项目审查要点及负面清单,发布《海宁市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指南》和《海宁市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技术规范》。1--9月受理信息化项目申报51个,申报金额8118万元,节约财政资金近21%。开展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上报省绩效评价案例3个。出台《政务云资源管理规范》,政务云资源利用率提升近20%,云资源租费降低约200万元。 夯实加固网络数据安全。创新制定《海宁市数据安全基线》,规范各应用数据安全管理。持续推进应用代码规范、安全检测,14个应用已完成代码车间检测工作,位列嘉兴第一。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市行政中心26个政务外网网络接入层的升级改造,稳步提升政务外网、视联网“可靠性、可用性、稳定性”。加强“三高一弱”问题排查整治,严密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完成12000点终端防护软件安装和信创适配工作,构建“云、网、端”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圆满完成全年两会、亚运等重保任务。 (三)聚焦公共资源交易规范便捷 严格落实招投标“七个不准”,出台《关于严格落实招投标“七个不准”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行为的通知》,破除招投标市场“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深入实施“评定分离”改革,助力“阳光交易”,全年完成“评定分离”招标项目196个,占总招标项目数的77.6%。建立招投标全天候服务机制。公共资源、民营要素进场交易稳步提标扩面。招投标营商环境省级“无感监测”连续5个月保持满分。 开展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细化落实21项具体任务。强化交易信用结果运用,移交线索5条,涉及6家企业共21人次,涉案金额达1.13亿元。完成审计发现“我市部分项目招投标制度执行不够到位”问题整改,获评嘉兴市二季度市级“七张清单”示范案例。抓实巡察发现“村级工程管理不够规范”问题整改,出台《海宁市村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现村级工程项目全量纳入、全程管理、全域覆盖,筑牢村级小微工程“安全墙”。启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清廉教育阵地,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创成“清廉站所”。 提高资源要素交易数字化水平。“浙里数字化招标”系统提级扩能,实现嘉兴“数字化招标”市域一体化。迭代升级限额以下小型工程交易平台、“江南e”要素交易平台,持续推进政府采购不见面开评标,节约财政资金约1500万元,节约率达6.8%。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聚力党建引领,打响“潮服务360”政务品牌 纵深推进“潮服务360”品牌矩阵建设,深化推动“一窗口一服务品牌、一镇街一服务品牌”建设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联动争创“双建”工作市级先进单位、嘉兴市机关服务示范品牌。 (二)聚力增值化改革,做优“一中心”“一平台”“一超市” 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全面升级,围绕企业全周期、产业全链条,建好线下一站集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在镇(街道)、工业社区、小微企业园区建立服务分中心(专窗)和驿站。迭代“E企富”“政务一厅”数字化应用,建设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业务流转机制。做大做优海宁“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整合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资源,构建统一规范、开放竞争、健康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 (三)聚力“七个不准”,实施公共资源交易“阳光”行动 持续优化招投标营商环境,做实“三严二优一联动”,严格落实招投标领域“七个不准”要求,消除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上线数字化招标系统“七个不准”在线检查与预警功能;严格招投标领域专项突出问题整治,聚焦“一大一小”,依法做好大中型工程招标资格预审,建立村级工程建设全链条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程序及招标人行为,保障招标投标结果公平公正。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探索“专项信用报告”“企业码”等运用;优化招投标流程,加强流程管理实时监控。实施招标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加强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及其结果应用。 (四)聚力数字赋能,提升数字资源管理五个能力 提升数据高质量供给能力,推进数据开放试点场景落地见效,探索政企数据融合。提升“云网端数”安全可靠能力,推进应用上云和国产化改造,提升改造村(社)级网络工程,持续抓好政务网络和数据安全,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提升“一本账”应用统筹能力,修订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规范,加强项目规范性和绩效性。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探索统一用户体系和统筹驾驶舱建设,赋能提升各应用互联互通、一屏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