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海宁市创新一码三平台构建用工智联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1-09 08:43 信息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海宁市以“智慧就业码”为基础,通过“产业人才学院”、“海宁工匠培育”、“潮城英才服务”三大平台,打造企业用人服务链,为海宁“241”先进制造业集群蓄积人才力量。今年已引进大学生20207名,新增技能人才11200名,数量均居嘉兴第一。

一、一码服务,智联两端,让企业招人更“快”

一是迭代升级,实现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应用”转变。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和支付宝合作的数字化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智慧就业码”,集成企业招聘、个人求职等4个服务事项,并链接支付宝求职平台“芝麻工作证”。目前“智慧就业码”已上线3大功能模块,集成超19项实用性功能。

二是信息交互,实现从“信息不对称”到“精准适配”转变。通过“智慧就业码”平台逐步做大求职者和岗位需求数据库,满足求职人员和用工企业双向需求,实现求职者信息与招聘岗位信息精准对接。目前已有4708家企业发布用工需求38738个,帮助近80000人完成求职。

二是数据互通,实现从“多头求职”到“线上联动”转变。打通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壁垒,实现就业数据互通,建立就业信息线上联动体系。大数据后台为求职者自动完善简历,分析求职薪资区间、意向岗位等关键信息,进行精准推动,多次推荐岗位,实现企业招人更快、求职者就业更迅速。

二、产教融合,智联四方,让企业用工更“好”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链上设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海宁“241”产业集群,建设嘉兴首家产业人才学院,创新四方联动人才引育模式,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举办全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交流大会。目前学院已入驻6家企业实训基地、15所签约高校及10家赋能机构。

二是多方联动,生产线上开课堂。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实现“结业就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压缩员工的培养时间和招聘成本。首批112名大四学生已入驻海宁产业人才学院,已有60人在海宁找到实习岗位。

三是师徒帮带,实训基地强实践。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天通控股、红狮宝盛等40余家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双导师队伍,建立“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兼职授课,学校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实现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共培养。

三、工匠精神,智联效能,让企业发展更“稳”

一是找准政企协同发力点,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创新设立“潮乡特支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为硬指标的评价模式,突出业绩贡献、企业和行业认同度。目前已评价认定207名“潮乡特支人才”,其中高中及以下32人,大专及以下96人。

二是搭建技能实践比武台,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开展“中职学校师生技能节”等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形式推动人才本领进一步提升。今年已开展10场市级技能竞赛,54场区域(行业)技能竞赛。

三是拓宽工匠政策覆盖面,加大技能人才感召力度。举办嘉兴地区首个“工匠日”系列活动,出台《关于新时代海宁工匠培育的意见》等政策,设立新时代海宁工匠5项标准和6项工匠遴选程序。今年共评选出海宁首席工匠25名、海宁工匠50名、海宁青年工匠499名进行表彰。

四、潮城优才,智联科创,让企业引才更“优”

一是擦亮品牌拓宽渠道,让人才能够来。积极开展“潮城万名大学生集聚”行动,打造“与杭同城•海纳英才”、潮乡学子“归‘潮’计划”、“英才聚潮城”等多个引才品牌,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海就业。今年已举办校园招聘61场,吸引9352余人投递简历,达成意向3298人。

二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让人才强起来。加大创业支持力度,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和创业贷款贴息补助等。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合理确定创业培训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培训。今年18个班已培训909人,扶持创业232人,发放贷款2105万元。

三是政策保障优化生态,让人才留下来。优化升级人才新政3.0,完善海宁“人才码”、“人才服务云平台”建设,打造“潮YOU才”服务品牌,实现人才认定领码、奖补资金申领、人才公寓申租等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事项常态化在线办理。今年已兑现已兑现企业人才引进奖等奖励资金3774万元,兑现人才房票资金4066.25万元。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