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国的非遗项目齐聚泉城共赴非遗盛会。 
展览内容分为主题展、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年、山东展区、“和合共生”民俗荟、自主招展项目展区。其中主题展以非遗•非常美为主线,设置1个序厅、5个重点展区(生态美、匠心美、创业美、互鉴美、共享美)、3个功能区(主舞台、非遗小舞台、健康养生区)、2个服务空间(直播间、洽谈间)。主题展共有参展非遗项目22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 海宁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硖石灯彩作为嘉兴地区唯一受邀项目在博览会主题展的“美在匠心更创新”展区展出。该展区选取56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按照项目门类,设置锦绣华裳、妙手生花、东方器韵、匠心雕琢、书香浸润等模块,展示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果。 此番参展,是继2018年后,海宁硖石灯彩第二次入展这一国家级非遗博览会。此次代表海宁硖石灯彩参展的作品名为《九龙壁》,是由硖石灯彩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杰与海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费志涛师徒共同完成。该作品集中体现了硖石灯彩“八字技法”:拗、扎、结、裱、刻、画、针、糊等核心技艺,巧妙融合了传统绘画、剪纸、刺绣艺术和现代工艺,令现场观众啧啧称奇,赞叹不已。此前该作品曾荣获第六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硖石灯彩是海宁人的骄傲,作为海宁“三大文化”之一的“灯文化”,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硖石灯彩以制作精巧、细腻秀丽取胜。它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运用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以灯映画,显示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给人以传神之感受,显示出功细绚丽、玲珑剔透的硖石灯彩特色。主要作品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 2002年,海宁市因“硖石灯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硖石灯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在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等政策机制扶持下,硖石灯彩精品迭出、人才涌现,传统工艺得到振兴。先后荣获“山花奖”“映山红奖”“百鹤金鼎奖”等,入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等,并办展杭州国家版本馆、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程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