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发见习岗位,是今年省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今年以来,海宁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就业见习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297个,涉及65个就业见习单位,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08人。 
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孙陈丽介绍,前期,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项目早落地,编制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手册》,并指导镇、村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进一步完善帮扶档案。重点针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提供见习政策咨询、见习岗位匹配等服务。 翻开《海宁市就业见习岗位清单》,其中不乏农商银行、海利得、红狮宝盛这样的优质企业,开发的见习岗位覆盖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等多种类型。见习期间,单位会为见习人员解决食宿、购买综合商业保险或工伤保险,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费。 据了解,见习时长一般为3-6个月。见习完成,毕业后正式在该单位留用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大学生个人还能享受海宁市一系列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此外,凡是留用见习结束后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保的,市人社局将给予见习单位每人1500元的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 
见习机会对每一名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就业的“敲门砖”。“通过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可以在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前提前相互熟悉、深入了解,提升岗位匹配度。”孙陈丽说道,“求职者可以进入浙里办,搜索‘浙里就业创业’,地区选择海宁市,点击‘见习岗位查询’即可选择企业报名,每人可同时申报多个岗位,以提高录取率。” 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发见习岗位是我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持续做精做深特色化帮扶举措的一个缩影。如今,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帮扶体系早已在海宁全面铺开。 今年市人社局联合人才网建立“海宁市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群”,群内开展各类就业服务980人次;创新开发“智慧求职机”就业服务智能终端,首批40余台已率先在试点村社、商场、高校、农贸市场完成投放,月点击量超1.5万人次;开展直播带岗线上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已开展67场直播带岗和线上招聘活动,累计观看人次超40万;从今年7月份开始,先后在人流量大的商超和市民广场举办三场“夜市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80个,达成就业意向166人。就业服务有关工作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节目。 
接下来,市人社局将持续深化就业帮扶,针对还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镇村三级帮扶网络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针对已帮扶的毕业生,实行定期跟踪回访,同时积极鼓励新形态就业和自主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