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15万家市场经营主体,由40周岁以下青年创办的占比超36%。青年创业蔚然成风,形成了青年返乡入乡创业的“海宁现象”。
“丁乡DHA鸡蛋”“丁乡可生食鸡蛋”……在海宁各大商超丁乡鸡蛋随处可见是不少市民购买的餐桌常客你知道吗?丁乡鸡蛋的掌门人其实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

出生于1991年的海宁“农二代”朱飞现在是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朱飞回丁桥继承父业养鸡在推动养殖技术创新突破传统鸡蛋产业发展瓶颈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家禽养殖共富路辞职深造
决定接班
其实,朱飞和鸡蛋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朱飞的父亲朱福康,于1992年创办饲料厂,在2008年投身肉鸡养殖,生意一直做得有声有色。因此,朱飞从小耳濡目染,为长大后走上蛋鸡养殖道路埋下了一粒种子。

朱飞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和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朱福康想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然而朱飞拒绝了。2014年本科毕业后,朱飞在杭州找了份销售工作,可干了几个月就觉得浑身不适应。“原本想找份能锻炼人的工作,结果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朱飞说,每每想起辛劳的父亲,他便十分不忍,加上从小对农业颇感兴趣,他便想回家接班,帮父亲打理生意。当时,朱飞洞见未来的养殖业应该朝着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接过父亲的事业,他决定辞职考研。2015年,朱飞顺利考上新疆石河子大学养殖与动物营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读研期间,我目标明确。”朱飞先在学校上了半年课,随后向学校申请,拿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回到海宁,泡在父亲公司的鸡舍里做养殖实验。

规范养殖,拓展零售
2017年,朱飞硕士研究生毕业。经过两年的学习沉淀,这个从小就有几分“侠气”的小伙子,迫切想要大展身手。一回家,朱飞就创立了海宁丁乡食品有限公司。接着,他又通过“互联网+”技术重塑养殖流程,率先打造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


但没过多久,朱飞却主动关停了这个平台。“一开始消费者可能觉得很新鲜,但不可忽略的是,养殖的关注点在产品本身,其他的都是赚一时眼球,消费者不会因此建立稳定且长期的信任感。”朱飞说。经过慎重考虑,朱飞最终决定聚焦鸡蛋产业,与父亲的工作形成互补。“父亲在设备更新、科学管理等方面向来不计投入,因此在生产方面不需要我担心,我的关注重点在销售。”朱飞认为,不能把销售完全“押宝”在批发一条路子上,应当拓展零售市场。“走批发的话,我们拿通过高成本投入生产出来的优质鸡蛋和简易鸡舍里生产出来的鸡蛋竞争,万一市场行情波动过大,受到的冲击将无法估量。”

于是,朱飞鼓起勇气,拿着自家的鸡蛋和宣传资料开始跑市场。“那一年多里,我可以用‘跑断腿’来形容了。”朱飞回忆道,他从小超市开始跑,再到大中型超市,虽然经历过无数次冷眼、漠视和拒绝,但他都坚持下来了。如今,他们的鸡蛋慢慢打入长三角城市不少商超,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机器换人
全程“智控”
绿植环绕、没有异味,180多亩的养殖基地里,竟饲养着30万羽蛋鸡,你敢信?

2017年,朱飞了解到浙江目前的鸡蛋自给率仅25%,长途运输的鸡蛋难以保证新鲜度和安全性。于是,他在2019年成立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蛋业分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绿色化、无害化、循环化的蛋鸡养殖基地。其中,养殖生产设备投入1700万元,配备2栋育雏育成鸡舍和6栋产蛋鸡舍,采取先进的层叠式蛋鸡笼养全套设备。通过“机器换人”,5万羽养殖量的单栋鸡舍只需要1名饲养员。“这里采用全封闭养殖方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湿度、饲料投喂量、通风都实现自动化控制,鸡粪通过自动传送带运到后端被处理成有机肥料,既干净又没有味道。”朱飞介绍。


而在包装分拣车间,一套从荷兰引进的全自动鸡蛋收集、处理和包装设备,每小时可处理4.5万枚鸡蛋。从鸡舍收集过来的鸡蛋,经过大小头调整、清洗、烘干、灭菌、保护膜喷涂、半自动光检、全自动裂纹监测、称重分级、喷码标识和自动包装后就能出厂。



如今,朱飞又新建了一个占地185亩的高标准自动化蛋鸡场,让供应端、流通端、消费端的数据汇聚流通。不断研发生产出更优质的特色鸡蛋产品,带动蛋鸡产业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引领蛋鸡产业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养殖共富
无论是研发创新、市场拓展,还是自我提升,朱飞始终步伐坚定,一仗接着一仗打。在自己的事业越搞越红火的同时,也不忘为家乡人民谋福利。近年来,群大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领周边群众一起养鸡致富。“其实这是双赢的模式。对于公司而言,节省了集中建设养殖基地的成本;对于农户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朱飞介绍。

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下,农户与公司签订协议,由农户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公司向农户统一提供饲料、苗鸡、疫苗、兽药等,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最终按出栏鸡的数量和养殖情况,给予农户稳定收益。目前,群大已累计为本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合作农户达110多户。每年为农户创收超2000万元,走出了一条现代家禽养殖共富路。

今年,群大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山海协作,推动两地资源、技术等要素流动。“我们去了武义县西联乡河涧村、王宅镇紫谷村、坦洪乡塘齐村,目的是提升山区内生发展动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朱飞说,此行,他们交流合作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结对项目,签订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家禽养殖结对合作暨苗鸡捐赠战略协议,赠送了优质苗鸡5000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