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谈,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对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孩子来说,名字末尾时常夹带的“江”字,意味他们渴望聚云成雨,汇水成江。
云和江的故事,被海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云江视作自己与新疆沙雅的缘分。

王云江
2023年4月17日,一人一箱,王云江随嘉兴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奔赴远在4500公里外的沙雅,任沙雅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智力人才组组长,勇担“教育援疆”重要使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强基”。
“堂结日清”3个月 中考平均分提升60分
今年6月,一年一度的中考如约而至。这不仅是对沙雅县全体初三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考核,也是王云江接过“教育援疆”接力棒后工作成效的首次重大检验。

“成绩出炉前,有忐忑,也有把握。”王云江的信心源自一项全新开展的工作。中考前3个月,“堂结日清”教学模式在沙雅县7所初中全面铺开。
“堂结日清”旨在充分发挥教研中心作用,统一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进度。以此为基础,各初中分早、中、晚开展不同科目的随堂小练,要求每人、每科当天完成小练改错,并逐一至任课老师处通过复批。“‘堂结日清’能快速夯实基础知识,特别适用于基础中等、偏弱的学生群体,达到快速提升学业水平的目标。”海宁援疆教师、时任沙雅县教研中心教研员的刘连辉这样说。

毫无疑问,“堂结日清”给任课老师带来的是成倍的教学压力。实施之初,不适应者不乏有之。所幸,沙雅教师敬业担当,不折不扣执行,哪怕“清”到晚上11点。
长此以往,饶有成效。教研员们仍坚持每周两次进校,评估教学资源、学生水平,并给出差异性指导意见。“针对整体水平不错的学校,我们给它适度增加随堂小练难度。”刘连辉说。
“堂结日清”实施3个月,捷报传来——全县中考平均分较前一年提升整整60分,远超预期。沙雅七中综合成绩由阿克苏地区第六晋升至第五,多名学生跻身地区前100名。

初中学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持续为高中输送高质量生源,复制“堂结日清”成功经验的同时,王云江又创新谋划“强腰工程”。今年8月,嘉兴市第十一批援疆第二批教师到岗。王云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6人团队充实初中学段,实现学科全覆盖。“有了好生源,我们有信心将高考成绩竹节攀高。2023届毕业生的本科率为77%,2024届提升至83%,力争到2026年突破90%,全面推动沙雅教育高质量发展。”
变“输血”为“造血” 为沙雅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沙雅二中位列沙雅县高中第一梯队,语文教研组长郭娟娟在这里辛勤耕耘了18个年头。她深切地感受到,近几年,“教育援疆”的力量愈发强大,形式多样,与援疆教师的互动也更为频繁,受益匪浅。

如何发挥援疆教师的力量,变“输血”为“造血”,为新疆沙雅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正是“教育援疆”的关键所在。
为提高教师教研水平,2023年10月,王云江创办沙雅县首届“胡杨之韵”教研节,分学段邀请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正高级教师,开展讲座、听评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沙雅县教研中心主任杨雪莲赞叹道:“沙雅的教研氛围从未如此浓厚。”杨雪莲尤其关心“高考改革”事宜。“2024级高一将在2027年参加新疆‘高考改革’后的首次高考,如何选课?如何走班?我在教研节上听了专家带来的经验介绍,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回归教学日常,一个个名师工作室成为“青蓝工程”的有效依托。嘉兴援疆教师秦倩令郭娟娟至今记忆深刻。“她结对4位年轻老师,每天听、评课,一针见血,毫不含糊。”起初,青年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但坚持下来,成效显著。“援疆教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知识,更是一份浓浓的情谊,我们对援疆老师充满敬意和感谢!”

听评课
随着科技的进步,“云端课堂”为“教育援疆”打开广阔局面。10月18日上午,海盐县西塘桥小学教师李园园带来“云端课堂”——圆的认识,沙雅县幸福小学学生共享课堂,全县40多位教师观摩并参与线上课后研讨。沙雅县海楼镇光明学校刘老师是一位入职5年的青年教师。李园园老师的课让他收获颇丰,“课堂节奏控制得很好,很生动,值得我借鉴学习。”记者从沙雅县教研中心了解到,仅9月13日至10月18日,两地开展“云端课堂”教研活动16次,实现学科全覆盖。


援疆力量引进来,骨干教师走出去。今年夏天,郭娟娟赴“浙”参加特级教师储备人才跟岗培训,为期一个月。培训提升了她的教研能力,也从备课模式、上课形式上予以启发。“每年寒暑假,像我一样赴‘浙’培训的教师有数十人,感谢嘉兴援疆指挥部为我们搭建平台,实现个人成长。”郭娟娟动情地说道。
“沙改塑”助跑学生个性化成长
若非亲身来到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小学,记者很难体会,一片塑胶操场竟会给当地学生带来如此大的欢乐。
在学校操场,校田径队、足球队正在开展日常训练,乒乓球台上你来我往,篮球框下一击即中,也不乏自由自在的奔跑者……见记者正在拍照,孩子们默契地拉手成圈,圈子由小变大,笑容动人心弦。“这样的场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学校党总支书记白玉洁感慨道。

托依堡勒迪镇小学操场
记者了解到,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小学校舍最早建于1961年,部分建筑老旧不堪,“沙土”操场最是令学校头疼。
几十年来,受限于资金问题,操场维持着原始沙土形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孩子们上体育课的形象描述。沙土操场常常“缺胳膊少腿儿”,这儿凸起,那里坑洼,老师们只能用煤渣填坑,将就着。“在这样的操场上运动,特别容易摔跤,有一次运动会,一位校长都跌了个大跟头,我甚至不敢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白玉洁深感无奈。
如此这般的情景,并不是托依堡勒迪镇小学独有的困境,沙雅县下辖的20所乡镇中小学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最让王云江触动的一幕发生在距离沙雅县城最远的塔河管委会中心小学。“学校操场挤满芦苇,不走近看,你甚至发现不了那是一片操场。沙土上摆两个框就是足球场,尘土漫天,但乐此不疲。”深受触动的王云江坚定,要让沙雅乡镇的孩子们享受与发达地区一样的体育设施。
2024年,在王云江的推动下,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启动“助跑计划”乡镇中小学操场“沙改塑”项目。项目投资3300万元,分两年实施,改造20所乡镇中小学操场,惠及学生1.2万人。
作为项目牵头人,王云江多次调研走访20所乡镇中小学,实地考察、组织设计方案。2024年暑假,首批10所学校“沙改塑”项目顺利完工。

前后对比
新学期开学,操场焕然一新,给孩子们带来无限惊喜。不仅操场改头换面,学校还拆除原来操场边的三排废旧平房,增设一片乒乓球场、六片篮球场、一片羽毛球场。一群六年级孩子笑着围到记者身旁,争先恐后地说:“我们最喜欢在这里散步、聊天、跳皮筋、丢沙包、踢足球、打篮球……”说话间,眼里有光。足球教练接过话茬:“上半年,县里组织中小学足球联赛,我们学校足球队取得第三名。如今有了这么好的训练场地,明年争取第二,我们有信心。”


托依堡勒迪镇小学“沙改塑”
被“淹没”在热情洋溢的孩子中间时,王云江深感欣慰。“后方的学生早已对平整、美丽的塑胶跑道习以为常,而对沙雅乡镇的孩子来说,却弥足珍贵。”
王云江告诉记者,“沙改塑”项目是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抓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切实要求,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依托。”

托依堡勒迪镇小学学生
对此,他充分链接后方资源,实现沙雅学生个性化成长途径多点开花。县级体育赛事体系逐步构建——首届沙雅县中小学足球联赛、首届沙雅县教育系统田径运动会等纷纷落地;沙雅县幸福幼儿园开设棋类特色课程;浙工大板球项目进驻沙雅县幸福小学;沙雅二中学生亮相乌镇戏剧节;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举办第一届读书节……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有人一辈子没出过新疆,有人一辈子没到过新疆,有人一辈子离不开新疆。援疆干部们自诩,他们正是那一辈子“离不开”新疆的那一群。
援疆“指挥部”,就是“战士”作战的地方。500多个日日夜夜,王云江时刻以“六色石榴籽”工程为引领,精神铸魂、教育引领、互结对子、互访融情、云端助力、圆梦公益,滴灌一棵棵茁壮的小树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强基”,推动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王云江
脱去“战士”的铠甲,王云江亦是一位平凡的儿子、丈夫、父亲。中秋节最是牵挂,“故乡月”是软肋,每天,他总要给家里打去两个电话。清明节最是遗憾,无法为父辈添香,4500公里遥寄思念。话题至此,他顿时泪目,哽咽无言。
然而,教师节最是幸福。当被热情的沙雅孩子“埋”在人群中,被一声声亲切地呼喊“王老师”,“弄潮儿”精神与“胡杨”精神便有了最生动连接,“援疆”两个字被赋予最动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