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这位海宁人靠一双巧手,3次斩获国际大奖!

发布时间:2024-10-07 09:37 信息来源: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字体:[ ]

前段时间,2024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获奖名单公布,来自海宁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的作品《纸韵芬芳》,从全球16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奖项。


第三次在国际舞台上斩获此类殊荣


此番获奖,是刘延山与女儿刘柳共同完成的作品。这也是刘延山第三次在国际舞台上斩获此类殊荣。尽管如此,刘延山仍难掩内心的喜悦。他说,这份荣誉既是对自己多年来剪纸技艺和美学理念的肯定,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刘延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方民俗剪纸省级非遗项目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一级美术师、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等。如今,他也是海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多年从事挖掘、保护、研究、创作、传承、开发民俗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工作。


然而,在这诸多光环之下,刘延山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而坚定的心。他坦言,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耳濡目染东北少年的剪纸故事


刘延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2019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举家从黑龙江省大庆市迁入海宁。


在他幼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剪纸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生活在家乡的刘延山受姑母影响,从8岁起开始接触剪纸。


他喜欢这项色彩丰富又极具创造性的手艺,因为感兴趣、肯动手,他进步十分迅速,从最初的略显笨拙,到13岁时,他已经能够娴熟地剪裁出花卉、人物等简洁的图案。



彼时,剪纸还只是刘延山众多爱好之一,他对绘画美术也同样抱有极大的热情。16岁时,刘延山入选当地文化馆的美术艺术班,开始系统学习美术。同年,他创作了自己第一幅原创剪纸作品《新生事物赞》,反映了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发展的蓬勃景象。


1990年,刘延山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主攻国画方向。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对美术的学习也在无形中帮助刘延山提升剪纸的功底。


举办个人剪纸艺术展览、参加四人工艺美术作品联展、参加全国艺术培训班,剪纸作品在国外展出……随着技艺的提升和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刘延山逐渐摆脱既往的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初的剪纸作品,大多聚焦社会现状的展示,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创作慢慢地向民俗文化和传统题材靠近。”刘延山分享。剪纸的故事也由此拉开了新的篇章。


守正创新海宁出发的交融之路


当今时代,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公众传达着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此次刘延山的获奖作品《纸韵芬芳》,将古老的南北剪纸技艺与现代设计相交融,完美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纸韵芬芳》


刘延山介绍,《纸韵芬芳》采用低碳环保的可再生纸张,配以可更换的香薰卡,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又彰显了环保理念。它不仅是自然与美学的融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巧妙结合。通过整合多种传统剪纸技艺和精心设计,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不仅传递了环保理念,还有中国南北技艺融入其中。《纸韵芬芳》中的方胜纹饰就是以海宁剪纸针刺技法为载体,巧妙融合了北方传统剪纸技艺的精髓,展现了南北剪纸技艺的交融与互补。


“北方剪纸在表现上粗犷豪放,而南方剪纸则细腻鲜明。”刘延山表示,早在2019年来到海宁之初,他就对海宁的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硖石灯彩、蓝印花布、海宁皮影戏、斜桥剪纸等。


在此基础上,他归纳总结出了一套包含剪、刻、刺、绘、染、贴六大技艺的南北融合新技法,为剪纸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带领团队挖掘整理出海宁剪纸的表现特点和文化符号,在全国剪纸界形成了海宁剪纸艺术的地域优势。



采访中,刘延山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守正创新”。他说,剪纸有自己的传统语言,需要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创新,但创新不能盲目,要符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属性,能让大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就好比剪纸中的桃子寓意着“长寿”,蝙蝠代表着“福气”,双鱼则象征着“年年有余”。这些寓意丰富的图案,是中华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缩影,构成了剪纸艺术的精髓与灵魂。无论身处何方,中华儿女们只需一眼,便能洞悉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这便是文化认同的力量,值得我们珍视并代代相传。



刘延山的创新更多是在体现在表现形式上,以《纸韵芬芳》为例,他摒弃了传统剪纸平面化的构图方式,巧妙地将折叠、立体等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图案的层层堆叠与空间布局,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与空间感受。


在探索剪纸艺术创新模式的日子里,刘延山也未曾忽视世界的变化,AI的横空出世让他又惊又喜。


以往,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需要手艺人先在纸上勾勒轮廓,再一步步剪裁,好比原创一幅画作后再进行裁剪,耗时费力。而今,AI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一过程变得轻松。只需一键,AI便能生成图案丰富、各不重样的剪纸设计,极大地减轻了创作负担。


“虽然样式丰富,但AI创作的部分作品有失传统韵味,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刘延山表示,AI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不加甄别的滥用只会导致剪纸艺术的整体水平下降。

南与北的交融,新与旧的碰撞,刘延山对剪纸艺术的创新探索依旧行走在不懈的征途之上。


传承剪纸是永恒不变的热爱


来到海宁的五年间,刘延山组建起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和人才梯队。2019年,海宁剪纸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在他的悉心教导下,24位徒弟接过了他的艺术火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大放光芒。



“他们中,有荣获市级乡村工匠称号的,也有嘉兴市非遗传承人,还有省级乡村工匠。”刘延山自豪地说,今年举办的“八仙传说・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展”上,由他带领的团队更是凭借卓越的表现,一举夺得一、二、三等奖的桂冠。


对于剪纸的未来发展,刘延山心中有着清晰的规划。在他眼中,人才梯队的培养建设只是第一步,产业链的搭建铺设才是剪纸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


在刘延山的工作室,拜访陈列着盘子、抱枕、围巾等不同物件与剪纸融合的文创产品。刘延山说,跨界是当前的流行趋势。



展望未来,刘延山计划与安正集团合作,将剪纸图案运用在服饰上。除此之外,他还计划将剪纸艺术与家具设计相融合,打造出充满新中式韵味的家居产品。后续还要在非遗保护、人才培养、精品创作、文创开放、对外交流等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并将传统剪纸工艺依托海宁经编、家纺、服装、皮革、袜业等时尚产业实现跨界融合,探索一条工艺美术与时尚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产业链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能推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共同富裕。”刘延山说。


即便已经剪了成千上万张纸,但看着手中诞生的作品,64岁的刘延山依旧感慨万千。他说,想把有限的时间利用起来,为剪纸事业多做一点事。




△刘延山的作品


8岁时拿起的剪刀

至今未曾放下

或许,年少时的刘延山也没想到

自己竟会将整个青春与漫长岁月

都奉献给了剪纸艺术

在这段旅程中

唯一恒定不变的

便是他对剪纸那份深沉而执着的热爱

这份热爱

时空交错,万水千山

如今依旧植根刘延山心中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