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轰鸣的收割机穿梭在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的稻虾田,给“稻虾共作”的第五个年头画上圆满的句号。在“立于农,进于新”的新农村,稻香虾跃的好光景一年胜一年。 
链动院地合作的创新产业 为解决传统“稻虾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有限、种养风险较大的问题,“一稻两虾”新模式设想应运而生。2024年,新农村再次走上先行先试的道路,而这份大胆创新的勇气和安全感正源自省农科院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今年6月,新农村党总支与省农科院水生所党支部举行了党建联建签约,希望以组织联动推动党员互动和技术下沉,通过院地合作为产业升“智”加“芯”。 “‘一稻两虾’新模式试验启动后,通过常态化联系机制,省农科院科技服务队每月都会到基地跟踪进度,为我们提供免疫调控、水质测试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新农村党总支书记沈雄健介绍道。 
9月份,省农科院“一稻两虾综合种养模式示范”现场会在新农村召开,罗氏沼虾-红鳌螯虾串联式养殖模式作为双方合作打造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正式亮相。各级领导、专家到会观摩指导,评估项目成效,总结技术模式,展望推广前景,现场会取得良好反响。 厚植绿色底色的生态产业 几年间,新农村在产业生态化上下足了功夫。“一行白鹭上青天”“听取蛙声一片”……这些古诗词里描绘的场景,也在“稻虾共作”基地照进了现实。病虫害绿色防控一头牵着环境保护,一头连着食品安全,一直是新农村种养周期中的重要一环。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邓奕新说:“这几年田间生态环境恢复得很好,青蛙吃掉了绝大多数害虫,基本不需再打农药,而且混养模式下,虾的残饵和粪便提高了底泥肥度,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真正实现了零肥零药。”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地探索采用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体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这种生物调控方法不仅提高了成品虾肥满度,也有效平衡了水体各项指标。基地养殖水体常年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成了激活美丽经济的一汪绿水。 赋能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农业靠天吃饭。受夏季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澳龙”生长速度放缓,上市时间推迟,产量也有所降低。这种气候因素导致的损失风险却被新农村“稻虾共作”基地的技术优势轻松对冲掉。“今年投放‘澳龙’虾苗之前,塘里已经收获了一季罗氏沼虾,亩产量300斤,算下来每亩综合收益在2万元左右,比去年还要增收6000元。”说起今年虾塘的收益,新农村仁澳家庭农场主王新仁难掩喜色。 
“一稻两虾”模式具有更强的气候韧性、更低的种养风险,也带来了更高的亩均效益,解锁了新的共富密码。沈雄健表示:“产业升级的最终目的还是更快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明年我们将在更大面积推广这种模式,持续放大共富效应。” 擦亮区域名片的示范产业 据海宁市水产站统计,截至今年6月,新农村“稻虾共作”模式推广面积已达2697亩,辐射带动主体和农户17个,形成了以斜桥镇为中心的产业集聚,“澳龙共富”的区域名片越擦越亮。 
从一村到一镇再到一市,“稻虾共作”的道路越走越宽,也越走越远。6月份以来,基地先后接待海南南繁管理局、象山县农业农村局、余姚市农合联等省内外调研考察人员8批、超3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其中,南繁管理局更是“三顾新农”洽谈产业转移,并在基地指导下建成130亩“稻虾共作”产业飞地,一段“北虾南养,南虾北销”的故事已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