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观潮丨海宁,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4-12-13 12:58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11月,我省高规格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发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强音。日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情况。这段时间以来,创新浙江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从全省层面来看,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在海宁,加快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高质量发展勇立潮头的关键。为着力破解县域城市能级不足导致人才留下难、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集聚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海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举措,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切实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走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海宁路径。近日,第一批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2024年评价结果公布,海宁实施的“海宁市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以‘教科产城’模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试点,荣获优秀。由此可见,县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创新活力中,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尤为关键。

比如,全力打造创新平台,让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深厚土壤。目前,环绕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鹃湖科技创新园、电子信息创新园、生命健康创新园、浙江大学国际科技园等特色园区拔地而起,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方向和学科交叉创新,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顶尖科研技术,为锻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等提供了更多可能,必须建好用好,进一步显现成效。通过一个个创新高地的引领,让海宁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延伸拓展。

大潮拍客 138***829 摄

比如,注重创新成果转化,让研发“实验室”与制造“生产线”更有化学反应。创新技术要用起来,方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与海宁的校地携手中,共建了鹃湖实验室,开展应用型科研攻关。通过政策支持、基金赋能、全程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一些成熟科研项目将加快转化,走进产业链,走向市场。在这种良好模式下,应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在海宁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让越来越多的高校科技成果在海宁转化应用,让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比如,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蓄水池”,为创新驱动凝聚更多“源动力”。要让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一方面要改善人才引育大生态,另一方面也要营造温馨的气氛。对人才,海宁一直有足够的诚意,并且持续加码加力,通过实行人才工作居留审批革新、推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设立鹃湖梦想基金等方式,让大家在海宁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更能让梦想能够“落地”。下一步要不断优化服务、创新举措,从机制上为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全方位赋能人才发展。

县域创新,有客观的制约因素,也具备有利条件,更容易打破一些坛坛罐罐,形成系统有效的打法,实现轻装上阵。对海宁来说,不管是传统产业突围还是全方位再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必答题,不管如何精准选择发展赛道,县域创新永远是必经之路。

海宁市传媒中心评论员丨钱江平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