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云龙蚕茧“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的蚕茧文创产品和真丝丝巾第一天上午就销售一空,导致很多顾客和商户只能拿着宣传单“下单”。

现场的火爆程度让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小云龙蚕桑乐园负责人金肖黎始料不及,“每天都会接待好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他们都对我们的蚕茧文创产品和真丝产品非常感兴趣。”
刚从农交会回来,金肖黎又接到了一个好消息:截至12月2日,今年小云龙蚕桑乐园已接待研学学生超2.5万人,营收超390万元。
当她兴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云龙村老书记范卫福时,范卫福也激动起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云龙村终于‘破茧’啦!”
云龙村的“破茧”之路,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产业、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魂、自己的根。
蛹动:一张蚕种的浮沉与守望蚕桑,既是古时经济的支柱,也是岁月留下的文化瑰宝。
海宁自古养蚕,且遍布全境,其中以周王庙镇云龙村养蚕最具代表性,兴盛时期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种桑。
“我们村的蚕桑故事,起起伏伏。”已步入古稀之年的老村长、养蚕好手褚进发回忆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龙大队喊出了“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的响亮口号,蚕茧总量创下“亩产千斤桑百斤茧”的佳绩,先后斩获党中央、国务院的三次嘉奖,还站上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高领奖台。
1974年到1983年的10年间,云龙村接待过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38个国家的85个代表团,共47万人次前来参观蚕桑产业,成为新中国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1992年,我们全村的总产茧量达56.7吨,养蚕到达了一个巅峰期。”褚进发说,村里也建起了16家村办企业,形成了从种桑养蚕、缫丝加工到纺织服装的全产业链,带动村民腰包鼓了起来,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正是那年,我家成为了‘十万元户’。”
可好景不长,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蚕丝价格大幅下跌。眼看种桑养蚕挣不到钱了,村民们纷纷砍了桑树、撤了蚕室,转行养殖起了生猪、甲鱼,没几年工夫,全村的桑田面积仅剩下700余亩,饲养蚕种缩减至600余张。过去“谁家煮茧一村香”的田园小村庄也逐渐被猪棚、甲鱼棚的浊水臭气所笼罩。
最致命的是,数年时间内,16家村办企业就亏损2100多万元,让村里没钱交电费、没钱发工资、没钱维护基础设施,村务陷于瘫痪,村民人心涣散。
2002年,儿时曾经挤在人群中踮着脚、鼓着掌,对着来自世界各地政要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范卫福接过了云龙村党委书记的重担。他面临的除了村里的巨额债务,还有日夜恶化的生态环境。
“难,实在是难!”范卫福当时的压力“无法用言语形容”,他日思夜想的,是如何让家乡重振旗鼓、破茧重生。
破茧:一间蚕室的回归与变革“不靠天,不靠地,走出困境关键还得靠自己。”当过云龙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范培荣,是范卫福的父亲,曾经因工作出色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最艰难的时候,他整天给儿子鼓劲,“当年云龙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千斤桑百斤茧’,也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是靠村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带头闯、全体村民无怨无悔跟着干出来的。”
云龙村本是“三千亩土地几千块,荒坟杂岗各一半”的穷地方,村民们经常为“久旱无雨叫皇天,一场大雨肥冲脱”的先天不良种桑条件而苦恼。为了改变桑叶质差量低的现状,云龙村上下一心平整土地、改造桑园,并与浙江省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联手探索种桑养蚕新技术,才成就了全国闻名的蚕桑村。
“蚕桑是云龙村的根和魂,当年能成为全国种桑养蚕的典型,现在就能带领村庄重现辉煌!”传承和弘扬蚕桑文化,成为范卫福带领村民复兴云龙村的有力支点。
蚕宝宝是一个地方生态好与坏的最敏感测试仪。蚕体抵抗力差,一旦接触到异味或受污染的桑叶,就可能死亡。要想重振蚕桑经济,必须先搞好生态。
借着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行之机,云龙村先后平整了3800亩土地,拆除了6万多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和温室甲鱼设施,腾退所有的“低散乱”村级企业。同时云龙村还充分用足用好各项财政补助和奖励政策,曾经亏损的村集体经济、脏乱的环境、亏掉的人心,渐渐被填平、唤回了,曾经废弃的蚕室也“回归”了。
这次的回归并不简单,它带着最新科技。
在云龙村崭新的全龄智能人工蚕室内,操作员对着主控电脑鼠标点击几下,屏幕上自动调节系统上线的绿灯就全部亮起,随即一台大型水空调就开始“呜呜”地运转起来,不一会,大蚕室内的管道就喷出了水雾。
这个智能蚕室还实现了系统联网远程控制。温室内的水空调、排风扇、伸缩遮阳顶通过程序形成了一个系统,只要在电脑或手机APP上设置好某个时间段需要的环境参数,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可以自动感应并跟随外界环境变化实现自动调控,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个温室培育蚕种。即使在冬天没有桑叶供养时,智能蚕室依然可以喂养人工饲料,帮助蚕农完成养蚕结茧。
“我养了一辈子蚕,还没在大冷天里看到过蚕结茧!”褚进发说,“有了高科技这个大帮手,养蚕从传统的一年两三批到了现在的一年13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化蝶:一个村庄的乡愁与梦想尽管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养蚕已经打破了自然限制,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但光靠养蚕并不足以重现云龙的辉煌,怎么办?
云龙村将目光瞄向了乡村旅游。经过村干部和村民们一次次“头脑风暴”后,一条以蚕桑为主题,集文化传承、农业观光、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研学旅游等业态于一体的强村路径渐渐清晰了起来。
一方面,云龙村修复了云龙茧站,建起蚕俗文化园、云龙记忆馆、生态体验室等,举办两年一届的蚕俗文化旅游节,重现古老的蚕神祭祀等传统蚕桑习俗,传承传统优秀蚕桑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另一方面,引入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丝绸博物馆等龙头企业和机构,创新“企业+机构+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建成现代化集中式工厂化养蚕基地,打造“小云龙蚕桑乐园”,有效提升本地蚕桑产业的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改变了千家万户分散养蚕的现状,实现以大户带动小户,先富带动后富,促进蚕桑产业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依托深厚的蚕桑元素,如今的云龙村已经化茧成蝶,从“小村庄”化身成了“大景区”。游客在云龙村可以找得到关于蚕桑的一切答案,既可以在蚕俗文化园一眼览尽蚕的一生,看它怎样从一颗卵到一条蚕,再从一粒茧演化为一缕丝;也可以在充满先人智慧的“桑基鱼塘”边,弄稻侍桑、闻香赏花、采摘蔬果,体验别样的田园时光;还可以在老式木质缫丝机前感悟时光的缱绻柔情,以蚕茧为画布,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独一无二的蚕茧手工艺品……
“2019年小云龙蚕桑乐园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心里是很忐忑的,但事实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金肖黎说,如今小云龙蚕桑乐园、养蚕基地、蚕俗文化园、云龙记忆馆等串联成的研学线路,已累计接待研学学生、游客近40万人次,文旅营收达6000多万元。乐园自主开发的一系列蚕茧文创产品已开始走出浙江、走向全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0多万元,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
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串起了云龙村沉甸甸的历史,造就了这座村庄闪闪发光的现在,还将连接着村庄充满希望的未来。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张会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