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2024海宁年度热词丨9个词回顾这一年,你被哪个“硬控”了?

发布时间:2024-12-31 17:03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用一个字、一个词

描述2024年的海宁

你会想到什么?

今天,我们盘点

“2024海宁年度热词”

一起回顾在今年受到

广泛关注的那些人和事

年度热词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即将冲破云层,暖暖地洒在所有人身上。

今天,我们与2024年告别。这一年,我们为了心中的热爱,为了奋斗的事业,站在一起、拼在一起、干在一起。

我们“两夺红旗”,发扬了猛进如潮再出发的气概;我们向“新”而行,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又一次踏上出海征程,星辰万里有我们留下的足迹;我们把城市格局打得更开,潮乐之城的初见,“一岛三街区”的风华,一潮九看的奇景,城市蒸蒸日上、热气腾腾。

大潮拍客 石月平 摄

回眸这些瞬间,哪一个热词最动你的DNA呢?

2025年,愿大家依然心怀热爱,勇敢追梦,拥抱每一个值得奔赴的远方。

01热词一:勇夺红旗

奔跑方能超越,努力总有收获。2024年,海宁以优异成绩,在嘉兴红旗奖评比中,两次捧得“互学互比互赛”红旗奖杯。红旗奖,是对工作成效的检验,每一次评比就是一次“统考”。2024年的海宁,全力拼经济、挑大梁,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海宁奋力实现开门红。2024年一季度,海宁市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总量嘉兴第一、增速进前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均列嘉兴前3。

海宁持续稳进向好。二季度以来,海宁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坚持企业为基、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延续“稳”的势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扬“闯”的精神,推动创新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拼”的活力,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勇夺红旗奖,代表了海宁猛进如潮的气概,也说明想要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的态度,迎难而上,把每一季都当成工作的攻坚季;要有先人一步、争先攀高的举措,全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还要有“星光不问赶路人”的坚持,不遗余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重点工作,久久为功守好安全底线,加快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大潮拍客 玲喆潘 摄

乘势跃进,时不我待。以勇夺“红旗”为动力,海宁将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跨越,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向前进、向上冲。

02热词二:向“新”而行

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海宁的刚需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更是海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底色、最足成色、最亮特色。2024年5月,海宁召开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以政策的“加码赋能”撬动传统优势产业再创发展新辉煌。

“冲锋”号角响起。过去的这一年,海宁以《海宁市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若干举措(试行)》为蓝图,明确15个方向、33条举措,精心绘制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宏伟画卷。政策的春风,吹拂过皮革、家纺、经编等传统产业的每一寸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企业作为这场变革的主力军,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浙江莎特勒新材料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传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产能的飞跃和效率的革命,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为海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在经编领域,以生产白坯布为主的企业居多,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偏少。莎特勒新材料花费近4年时间,研发出一体成型安全气囊,38台喷气织机整齐排列,一根丝“进”,一只完整的安全气囊“出”,成功取得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成功拿下知名汽车品牌订单……

可以说,在这一年里,海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响应下,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发展潜力。

2024年,海宁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一次产业的自我革新,更是一次城市发展的华丽蜕变。相信未来,海宁将继续以政策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迈进,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03热词三:出海记

2024年8月14日至21日,市委书记徐明良带领家纺、经编、袜业等20家企业组成的海宁市中亚拓市经贸团,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交流。

2024年,海宁继续书写着精彩的“出海记”。作为外贸大县,“出海拓市”海宁总是先人一步、接连出招。从年初举办的全省首场“出海拓市”专场推介会,发布重点支持境外展会目录,牵头组织50多家企业参加法兰克福家纺展,达成意向成交金额超4000万美金;到年中召开“千帆出海·拓市增单”动员会,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协会、境外投资服务联盟等。

政府主动作为,一系列举措无不为企业出海铺就了坚实的道路,让企业在海外市场能够轻装上阵、加速奔跑。

但出海之路并非坦途。从今年出海情况看,一方面,海宁持续稳住欧盟、东盟、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新兴市场“朋友圈”,组织经贸团先后赴中亚、拉美、中东等新市场“淘金”。

企业自身更是鼓足干劲、积极响应,以“千帆出海・拓市增单”为号角,奔赴世界各地的市场前线。而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企业不断优化产品、提升服务、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也为海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新的一年,海宁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更优质的政策,推动更多企业走向世界。站在新的起点上,海宁2025年的“出海记”将以更加丰富的笔墨续写,让“海宁制造“的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闪耀。

04热词四:向云端

今年9月,云翊航空开通了海宁首条低空观光旅游线路,市民可以坐直升机追钱塘江大潮;10月,海宁首条无人机生产线投入试生产,生产出的无人机侧重负载可为应急救援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11月,浙江省首条跨省低空载人航线——浙江海宁至上海浦东直升机航线正式开通;12月,海宁云翊创新临空体育项目正式开工,这是海宁首个以A1级通用机场标准建设的航空飞行营地项目。

今年,围绕海宁的热词,定少不了“低空”两字。

低空经济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宁发展低空经济的条件优越。作为千亿GDP县级市、长三角和杭州都市圈核心区重要城市,飞机从海宁起飞,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杭州萧山、上海虹桥、上海浦东等高级别国际航空港,而海宁及周边县市雄厚的产业经济基础又能为通航业务自然形成巨大的市场。

聚焦“低空”,海宁率先明晰了“路线图”。早在2022年,海宁在全省率先开始以“政务航空”为重点的低空经济应用探索,形成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海宁模式”。今年,又专门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创新探索和培育“低空+公共服务”“低空+智慧物流”“低空+文旅消费”“低空+交通出行”“低空+试飞测试”等特色应用场景。目标到2027年,将重点围绕四个低空产业方向,打造1个低空产业集群、1个低空经济特色产业园,逐步建成杭州湾低空产业聚集发展先导区。

大潮拍客 章海霆 摄

可以说,海宁低空经济已经到了“迎风起飞”的关键阶段。聚势向云端,未来的海宁一片广阔无垠。

05热词五:浙大3.0

十年建设、七年建校、三轮合作……2024年,对于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来说,是“突破年”,各项目标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年。2024年1月召开的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委员会会议上,海宁明确,要紧紧围绕样板区建设目标任务,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把国际校区的科教优势转化为海宁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浙大-海宁模式”。

大潮拍客 138***829 摄

这一年,在双方携手奋进下,浙江大学国际科技园项目提前一个半月结顶、“心谷”医疗器械产业园开工建设、浙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研究院(鹃湖实验室)启动运营、浙大国际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在这片满载“海宁硅谷”美誉的科创湖区里,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鹃湖科技创新园、电子信息创新园、生命健康创新园等特色园区,也瞄准着国际科技前沿方向和学科交叉创新,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顶尖科研技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环浙大创新带。

据相关数据显示,鹃湖国际科技城区域内已累计引进各类产业项目超200个,校地协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共建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海宁国际中心,联合搭建起超400台科研仪器设备的对外资源共享库,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创新,从校区到科研机构,再从孵化器到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愈发清晰。

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得如火如荼,既成就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段校地合作佳话,也筑起了一片人才涌动的地方科创新高地。

06热词六:文旅“焕新”

迈入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爆火,其中由演员郑恺扮演的海宁“貂王”小魏总,就给现实中的海宁中国皮革城吸了一拨“粉儿”。海宁把握住了机遇,聘请郑恺为海宁文化旅游推广大使,让皮革城“流量”变“留量”。

杨立超 摄

老牌景点再“出圈”的还有海宁潮。“天天有潮水、月月有大潮”是大自然给予海宁最大的馈赠,是海宁最大的文旅IP。潮汐树、一线潮、冲天潮……一潮多看引来无数游客。

引人瞩目的是,在海宁潮的绝佳观赏地——盐官,潮乐之城进入了试营业阶段。景区入口处,“潮墙”拔地而起,人造潮水从天而降。往里走,既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遗迹,也有潮城艺术中心、万国歌剧院等现代风格的演艺空间。未来,潮乐之城将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音乐盛宴。

大潮拍客 辰风 摄

钱塘江畔的“焕新”不仅于此。位于丁桥镇的“深蓝计划·礼堂”与钱塘江隔翁金线相望。2024年开业以来,游客纷至沓来,品村咖、赏潮景,尽享“诗与远方”。

将视线转到同年开街亮相的志摩故里·硖石: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多元消费场景,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元素遍布,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志摩IP”为亮点再现厚重的历史人文和别样风貌,而康桥·1924文创岛则将硬朗的工业风格与时髦的场景空间深度融合……这里,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紧密融合,焕发新动能、绽放新精彩。

还有一个地方,在2024年独占海宁文旅一席之地。神仙湖景区改造升级后,在各大社交平台“火出圈”,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休闲运动、露营拍照,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

大潮拍客 刘超 摄

可以说,文旅打开了潮城的新格局,为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注入了新活力。今天的海宁,在高品质全域旅游建设不断深化下,城市正变得有颜值、有气质、有意思。

07热词七:改革惠民

忘记带证件也能办成事。2024年开始,这在海宁已经成为常态。海宁49家政府部门、直属单位的728个事项及子场景实现“免证通办”,而且在全市244个线下服务点都能办理。目前已有群众和企业达50余万人次,享受到了15分钟“免证通办”服务圈的满分体验感。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2023年的“一证通办”到2024年的“免证通办”,其背后是海宁聚焦群众需求,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数智化的水平。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海宁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聚焦破解遗产继承知情难、查询难、办理难、继承费用高等难点堵点,海宁依托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势,海宁完善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推出公民遗产继承全链法治服务;聚焦行动不便老人看病就医难题,海宁创新打造“e护康”应用,推进卫健与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多跨协同、数据交互;聚焦群众“家门口”服务的需求,海宁建立出行、停车、社区环境等群众需求清单,打造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补齐社区服务短板……

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锚定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宁勇当改革创新的“弄潮儿”,及时回应群众期盼,把改革的需求变成一张张“任务清单”,在“一呼一应”之间,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就在身边。

08热词八:金庸百年

侠之大者,百年金庸。2024年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为金庸先生的故乡,为纪念这位武侠巨擘,海宁推出了专家座谈、纪念展、主题晚会等多种纪念活动。可以说,“金庸百年”一词,既是对金庸先生诞辰百年的深情致敬,也承载了对金庸作品在未来百年持续发光发热、影响世代读者的美好愿景。

△金庸到访宏达学校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写武侠,雕刻人生百态;一支写社论,道尽世间冷暖。尤其在1959年于香港创办《明报》后,金庸一直辣评时局民生,站在民众角度发出振聋发聩之声,鞭策当时社会不断前进。

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的武侠作品。回顾往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无数书迷为之倾倒。在金庸的笔下,主人公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是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这种超越个人英雄主义的家国情怀,成为了金庸作品中最闪耀的人文光辉。

杰出的作品跨越国界,与世界共鸣。金庸武侠在风靡华人圈的同时,也广受国际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武侠小说不仅让读者领略了武侠世界的精彩纷呈,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如同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深邃。

“金庸百年”不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金庸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影响力,也代表着海宁对金庸先生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未来,随着金庸作品的不断传播和普及,相信“金庸”这一金字招牌将仍在海宁至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09热词九:以旧换新

2024年4月,我市发布《海宁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明确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行动,在全市掀起消费新浪潮。

以旧换新,“换”出了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在政策的有力刺激下,各类市场迅速行动与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接洽。汽车、家电、家装消费品以及商品房等领域纷纷推出了系列优惠活动和服务升级,通过实实在在的让利促销,让消费者感受“真金白银”的实惠。从数据上看,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带动家电销售超4.5亿元,带动汽车销售超4800辆。数字背后,是政策对消费市场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以旧换新,“焕”发了企业的满满信心。随着补贴的不断升级,政策的不断加码,“以旧换新”不仅带动终端消费市场的活跃,更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政策推动下,2024年,厨电、家居、电气机械制造等产业订单纷至沓来,企业提高产能,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以旧换新,“唤”出了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以旧换新”还对群众的生活品质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为例,2024年全市共2300余户家庭享受到了该政策的红利。“老破小”变“精装房”,养老变“享老”,居住环境的显著改善让群众的生活幸福感随之攀升。

“以旧换新”热,不仅是当下消费市场显现回暖趋势的生动缩影,更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百姓福祉的有力抓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周志伟 朱文 许涛 林佳冰 虞思元 胡晓琳 马银淇 程石冰 杨馨蕾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