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我市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整体试点成功通过省专家组验收,打造出了具有潮城辨识度的档案业务数字应用场景。 2022年,我市列入全省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整体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档案部门聚焦深化档案工作数字化改革,通过专班运作,项目引领,清单推进,梳理出18个核心业务,形成“四个体系”。试点期间,民生档案、声像档案、编研成果等档案类型归集总量,在全省阶段性排名第一。海宁“基层档案治理一件事”应用,列入了“浙里数字档案”重大应用场景试点。建成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整合了原政务外网上的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平台、电子文件归档处理系统和在线登记备份系统等,完成了迭代升级,整合率达80%以上。 
市档案馆作为全国首家通过国家级测试的县级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市81家机关、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省级规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率达95%以上。此外,指导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一期、二期工程开展施工过程文件归档、电子签章使用等应用。 
海宁在全省率先开展网络资源采集(收集)工作,采集(收集)主流媒体网页档案近万件,全市微信公众号档案17万件。建立43种不同类别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接收重大活动专题档案并建立专题数据库10余个。打通了档案数字化利用市、镇、村“三级脉络”,和许村镇、海昌街道、长安镇等多家单位馆藏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潮城查档直通车”建成以来,受理远程查档近万次。全市62.02万件馆藏档案完成开放终审。目前馆藏档案综合数字化率达到99.67%,数字化加工2000多万页,容量30多TB。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董维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