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一个想法,把小区搞好,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一点。”7月11日,今年69岁,居住在修川花园小区,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曾令晴这样对记者说。
走进修川花园小区,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美观的绿化、停放有序的车辆……根本不像一个有着近20年历史,一直没有物业管理的老小区。
“我们小区管理得这么好,离不开老曾和业委会的无私奉献。”在小区内随意询问居民,大家给出的答案中离不开一个名字——曾令晴。

17年义务服务只为让小区变得更好
修川花园小区是长安镇第一个封闭式小区,2005年建成入住,一开始由一家杭州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但两年后,因为小区规模太小、经营困难等多种原因,物业公司选择了退出。

物业撤走的那段时间,小区比较混乱,为了把小区重新管理起来,在社区的指导下,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我们小区一共有8个楼道,每个楼道推选一人进入业委会,大家信任我,把我选进了业委会。业委会推选主任、副主任的时候,又把我选为副主任。”曾令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业委会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把小区管好,物业费用怎么收合理。
修川花园小区一共有居民145户,还有2间物业管理用房。经过与居民沟通,业委会最终决定将物业费定在每平方米0.55元。“我们核算下来,小区物业费加上物业管理用房出租的租金,全年总收入在14万元左右。”曾令晴说。随后,业委会雇用了5个人来管理整个小区,其中1名管理、1名保洁、3名保安。付完工资后剩下的钱,就作为小区的日常维修资金。而8名业委会成员完全是义务工作,“物业费的每一分钱都是大家的,我们不但一分钱都不拿,有时候还会自己掏腰包购买一些工作需要的物品。”

想要得到大家的信任,物业费的使用必须完全公开透明。对于物业费用的支出,哪怕小到购买一把扫帚都需要提供发票等相关凭证才能支出,“我们每半年公布一次物业费的收支情况,公布得非常详细,每一笔支出的凭证都要全部公布。”曾令晴介绍,完全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得到了小区全体业主的认可,每年小区的物业费收取率都是100%。
就这样,曾令晴在小区业委会一直干到了现在,其中还当了3年的业委会主任,“这17年来,我们小区物业费的使用,没有一个人质疑过,物业费也1分钱没涨过。”

收入不增加、支出却在不断增加,怎么办?只能想方设法开源节流。有一次,有居民提出来,小区内的健身器材太分散,能不能集中在一个地方。健身器材的搬迁需要重新找场地,场地还要进行平整,这些都要花钱。为了节省开支,曾令晴就带领大家到外面去捡维修人行道留下来的旧砖块,拉回小区铺设地面。类似的事情曾令晴不止一次干过,在他看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只要是对小区有利的事他第一个支持
为小区义务服务17年来,曾令晴有一个原则,只要是对小区有利的事情,他都第一个支持。

2017年小区需要成立“红色物业”,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办公场地,曾令晴知道后,立即向社区提出,他的车库可以无偿给大家使用。于是,红色物业就在他家的车库里安了“家”。此后,曾令晴家的车库门就从不上锁,还无偿提供茶水,居民可随时进来休息、交流。

如何让小区环境变得更好,一直是围绕在曾令晴心头的大事。前几年,他从社区了解到有垃圾分类智能厢房后,就不断地上门宣传,征求业主意见,争取让修川花园成为长安第一个使用垃圾智能厢房的小区。
“一开始,一些居民有顾虑,觉得厢房安装后会影响小区环境,反复上门做工作也做不通。”曾令晴就想了个办法,自己开车带着有顾虑的业主到临平等地参观已建成的垃圾分类智能厢房,让大家来个眼见为实,“参观回来后,顾虑就消失了,都觉得垃圾分类智能厢房好。”

很快,智能垃圾厢房建成了,小区内的57个垃圾桶一夜间消失了,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居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在得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有补贴政策后,曾令晴又开始行动了,他准备做长安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小区基本上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时上下楼都不方便,如果装上电梯,将给大家的生活、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曾令晴先从自己居住的楼道做起,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大部分居民都同意了,但有一户人家不愿意,为了做通工作,曾令晴先后十多次上门沟通,最终成功说服了业主。

2023年,长安镇首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功在修川花园小区投入使用,曾令晴还借加装电梯的契机,将楼道里杂乱的线路全部纳管,并对楼道进行重新粉刷,让整个楼道环境焕然一新。看到加装电梯带来的好处后,小区内又有居民楼准备加装电梯了。

这段时间,曾令晴和业委会又有了新动作,准备把小区内的空地改建成停车位,一方面可以解决居民停车难题,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一部分公共收入。“我们小区现在有170多辆车,但车位只有90个,重新规划后,预计将增加车位60个,到时候,大家停车就方便多了。”曾令晴说。
“作为一名党员,曾令晴一直在默默地为社区做贡献,让每位住在修川花园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好、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他坚定不移的初心使命。”修川社区工作人员许璐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