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多到果园,喝个茶,接待下朋友、客户,下午5点多准时收工;
出差在外靠手机就能轻松完成大棚天窗开合、风扇吹风、果树浇灌等管理操作;
遭遇种植难题,一个电话,国内高校专家团队驻点助力;
销售从不伤脑,深加工的果酒、研发的新品果苗常有慕名而来的采购商……
这是28岁的海归新农人、宁蓝果业负责人季鸣的日常。目前,他和3个助手一起管理着浙江规模最大的车厘子果园。
“做农业背朝黄土面朝天,那是过去式了!”记者在海宁市硖石街道南漾村见到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斯斯文文的大男生时,他快人快语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不需要样样农活都会,会借力、会组织,农业也可以变得很有趣、很时尚!”

曾经的季鸣对农业并不“感冒”。“总觉得是老一辈在做的事。”季鸣说,现在回想人生的观念转变,可能就潜移默化发生在那个时刻。
2015年,季鸣的父亲在南漾村办起一个10多亩的车厘子果园,想过“采菊东篱下”的生活。彼时,季鸣刚到美国留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又爱到处跑。发现传统种植模式不太好的父亲便让他考察下国外的农场、果园等经营模式,帮看看有啥车厘子新品种可引进。
一次偶然机会,季鸣认识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樱桃)岗位科学家张才喜。张教授正在美国做访问研究,要频繁跑果园,季鸣就自告奋勇开车带着教授一个个果园跑起来。美国的车厘子种植在西雅图一带很多,季鸣从一个小助手做起,驾车、拍照、记录、对接……经常一天要跑上600公里。
这一次次别样的旅程,也让季鸣视野开阔起来。“大片大片的果园,都是现代化种植,品质控制非常严格,使用人工却不多。”季鸣觉得,现代农业其实是非常有前景的。关键是要变革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把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在与张教授的日常交流中,他更加坚定了想回国好好做农业的信心。
2019年,季鸣回国从父亲手上接过果园管理。一场场全新的变革,自此开启。
“车厘子果树是比较娇贵的,根系浅,喜水又怕浸泡,需要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海宁的土壤其实并不适合,改善土壤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为大量引入优质品种做准备。”季鸣说,早在2017年,父亲就在他的建议下投入300万元,抬高土层、改良土质。
回国后,他一方面扩建果园,一方面与张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签订了10年期新品种车厘子研发协议,共同研发培育新品种。
在季鸣看来,引入国外优质品种固然重要,但真正培育起适应地方的果树新品种才是发展的长久之道。为此,季鸣专门在果园里为张教授团队辟出一个研发大棚,供团队实验之用。
而张教授所带的不少博士生、硕士生都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带到了季鸣的果园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季鸣他们成果不断,共同研发的车厘子专用有机肥料获国家级发明专利,果树新品种研发成果在国际期刊发文。
2021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季鸣又有大动作,投入500万元引入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赋能为果园装上“智慧大脑”。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酸碱度,智能控温,精准调节水肥……果园内所有数据,季鸣都能通过自己手机了解,一旦出现异常,可手机控制干预。去年,季鸣还在果园内建起小型气象站,做到及时跟踪天气,快速应对突发事件。
目前,宁蓝果业70多亩的车厘子大棚中约有70多个品种,有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外引种的优质品种,也有不少自主研发的新品种。2021年产量7千多斤,2022年产量17000多斤,2023年产量超4万斤,2024年量质持续提升……喜人的果树产量背后,正是科技力量的持续加持。

奔跑的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尽管已经发展为长三角地区比较知名的车厘子果园,季鸣还有着他的不少冷思考和小目标。
做农业就要耐得住寂寞,深耕下去才会有所成,是他入行后的深刻认识。
“前五年,基本就是不断投入,没钱时就贷款,大概2000多万元投进去了。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觉得我烧钱,但做农业就是要情怀的,有些路看准了,坚持下去,就是柳暗花明。”说起过往,季鸣的感慨不是一点点。
如今,季鸣的宁蓝果业已经名声在外。然而,车厘子品质再好、产量再高,销售总是有“天花板”的,如何谋求新突破?
季鸣开始涉足车厘子深加工产业链,去年首次推出了车厘子的时尚果酒,今年则开始尝试推出车厘子的原浆饮品,并谋划网络销售。
今年5月下旬,硖石街道迎来了第五届车厘子采摘节。活动中,除了季鸣的车厘子优质产品,周边村民也展示了自产的瓜果,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玩。这是季鸣为带动更多人致富联手当地街道、村社等每年都要开展的活动。日常,他更是经常向附近村民提供采摘、包装、加工等就业岗位,与周边村庄结对为农户提供免费苗木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逐梦田野,新农人要办“潮”农业,也要有新担当,这是季鸣一路走来的坚信。
来源丨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