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马桥街道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办收到了一条嘉兴市大气智治视联平台系统推送的信息,显示在马桥村辖区范围内有人在焚烧秸秆。 据了解,这是在铁塔上安装的摄像头拍到的画面,系统分析判定为露天焚烧烟雾,便将预警信息层层下发推送,再下发指令至属地村(社区)网格员和街道协同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进行核查处理。刚刚过去的五月是秸秆焚烧的高发期,类似的火点预警会出现得比较多。 为了打好秸秆禁烧阻击战,去年11月,马桥街道接入了嘉兴市大气智治视联平台系统,通过整合区域周边的铁塔监控设备资源,实现了对辖区内大部分区域秸秆露天焚烧行为的打击和处置。相比于传统的人力巡查,大气智治视联平台不但覆盖面广、精准度高,还能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测。一旦收到平台预警,街道相关部门就会严格按照“1530”工作机制,将预警信息交办给属地村(社区)网格员和协管部门执法人员,确保在30分钟内对火点进行扑灭处置。 由于马桥街道辖区内高效农田量多面广,有时发现了火点,等工作人员赶到后,秸秆焚烧人早已离开,很难抓到现行。为此,在“技防”的基础上,马桥街道也丝毫不轻视“人防”的重要性,依托村(社区)网格员、街道专职消防队和综合行政执法队多重力量,对辖区内以往出现秸秆露天焚烧的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查。一方面,“巡查员”能在田间地头和种植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和后果,另一方面也能第一时间消除隐患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秸秆如果不焚烧该如何处理?这一直是困扰农业种植户的一大难题。今年以来,马桥街道不少种植户开始尝试秸秆打包回收,将秸秆还田升级为秸秆离田,既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又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不久前,在马桥街道“万亩方”农事服务中心前两块收割完成的稻田里,两台秸秆打包机来回“奔跑”,小麦秸杆通过打包机后端的收集装置进入机箱内压缩后,一个个巨大的“蛋卷”从机器后部滚出,散布在田野上,构成了“万亩方”内的一道别样风景。 工作人员介绍,前期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与“万亩方”内的种植大户已经签订了协议,秸秆被打包回收后将通过废弃物中心内的秸秆破碎机进行处理。一部分含水量高的秸秆在与氮化物进行混合配比后可制作成有机肥和基质,剩余含水量不高的秸秆可以直接制作成动物饲料。截至目前,马桥街道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累计完成秸秆的集中收集处置超过1000吨。 与此同时,马桥街道还首次建立起了村(社区)种植散户秸秆回收机制,在秸秆收割季到来前由各村(社区)提前划定秸秆回收堆放指定点位,并自行安排车辆将秸秆运送至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让辖区内小麦种植散户的秸秆也有了好去处。过去,辖区内的闲置地块往往是秸秆露天焚烧的“重灾区”,村民对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收割完成后遗留下来的秸秆大多选择一烧了之,如今,村(社区)对秸秆回收转运实行一体包办,能够最大程度将秸秆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秸秆露天焚烧行为也就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