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这样一群人,满怀责任仁爱,守护苍生。“我们的每一刀,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担。”海宁市人民医院刘磊医生这样说,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名胸外科医生的日常。
一年300多台手术时刻全力以赴
提起刘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雷厉风行、注重效率、专业能力过硬的胸外科医生。

“2015年,我院开始布局筹建胸外科。2018年,胸外科从普外科中独立出来,我们开始专门做肺结节、食道癌、隔肿瘤等手术。”作为这个团队的带领者,刘磊说起胸外科的发展史,滔滔不绝。
专注的人总会在忘我执着中,悄声无息地打动世界。
一位来就诊的老太太,快80岁了。当时胸部CT显示:肺部有炎症,“消炎后但一直好不了。”随后又做PET-CT,发现肺上有个呈毛玻璃样的两公分大的混合密度的阴影,显示是良性。穿刺后病理结果显示也是良性。凭着经验刘磊觉得,不像是炎症。在刘磊的建议下,与家属商讨了治疗方案后,老人进行微创治疗。术中发现老人肺上两公分混合密度的阴影,最终确诊是肺癌早期。“多亏了刘医生及时发现。”家属很是感激。

“做手术的目的,是希望病人能消除病灶,重获健康。这几年微创手术的普及,给很多病人减轻了痛苦,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海宁治疗,这点还是蛮欣慰的。”刘磊是这么说的。
手拿手术刀,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写满了“慎重”。刘磊说,外界觉得一个能拿手术刀的医生多么厉害,其实内心是谨小慎微的,因为我们的每一刀,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担。
在科室管理上,刘磊作为胸外科科室主任,他带领科室医生、护理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开放手术到腔镜微创;从传统胸腔镜手术到单孔腔镜;从双腔气管插管到免气管插管;从肺叶切除到肺段肺亚段手术;从有症状的肺部肿瘤到肺癌早筛;从治疗肿瘤到健康管理......科室建设逐渐完善,科室团队也愈渐强大。
发布君了解到,每年,胸外科要完成手术近400台,微创率达90%以上,其中刘磊就承担了300多台手术,临床经验在嘉兴县市级医院处于领先水平。

在刘磊看来,这几年不仅胸外科迅速发展,整体医疗技术也有了巨大提升,这就需要医生必须去努力跟上技术的变革。他透露,接下来,医院还计划开展心脏大外科手术,届时,在海宁市人民医院就能开展主动脉瓣外室搭桥、膜瓣置换等技术,方便患者在海宁就医。
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用专业缝合信任
近年来,“磨玻璃样”“肺结节”等词语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正常生活中,尤其是由于肺癌的发病率高,很多人开始关注肺部健康,但有一些缺乏语境的“广而告之”,让不少人陷入“谈结节色变”的焦虑和不安。然而在门诊,刘磊经常会说:“你这个情况,可以先不做手术,随访就行。”
“随访就行”,这是比手术更要有自信做出的判断。它意味着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精准的“眼睛”,能从片子中一眼看出病灶的性质,研判走势。
“劝病人不手术,比劝病人手术还要难。大多数前来问诊的患者只是磨玻璃结节,虽然有病变风险,却完全没达到手术标准。比如小于5毫米结节,无需过分关注,定期复查就行。所以,发现结节,科学、乐观地对待,不必过度恐慌和焦虑。”刘磊解释。

在门诊,对于刘磊而言,这里似乎也是一个手术台,只不过,这是一场用专业打消疑虑的“心理手术”。刘磊说,面对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病患,需要“区别对待”:有些患者比较固执的,分析病情时则要拿出更多权威依据;犹豫不决的,就帮他摆出利弊;有的老年患者体征不适合手术,要采取其他保守治疗的,更需反复与家属沟通。

身体要微创、心理要无创。“作为医生,我必须在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给病人的益处之间做出权衡。”刘磊说,只要对患者有益,就需要打消焦虑、讲明疑问,用专业缝合医患之间的信任。有一个病人,60多岁,一直从事泥水匠工作。在医院检查发现,右肺肿块很大,做PET-CT显示疑似肺癌。“做了穿刺,结果显示不是肺癌,可以继续观察。”刘磊告诉家属。然而患者不信,坚定说:“有肿物就要做手术。”最终结果出炉:只是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肉芽。这些年,门诊、手术、查房、随访、带教学生……如今的刘磊,仍然是每天忙个不停,他既守护在患者的手术台边,又日常跟踪“陪跑”众多有“节”人群,为他们减负降压。

外科医生最忌讳“淹没”在手术里,手术本身并不是目的,缓解更多患者的痛苦才是医生的使命。“外科医生始终用最少的切口、最小的创伤、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获益最大化。”刘磊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