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了“绣花”“织布”的“细活”,也干得了高精尖科技的成果转化,新旧动能转化之间,海宁走出了一条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路径。当前,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成功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上半年规上工业R&D经费总量位列嘉兴第一……亮眼成绩单背后,海宁有着怎样的“锦囊妙计”?
日前,在浙报集团、潮新闻联合省委党校举行的“县计浙江·对话县委书记”大型融媒体访谈活动中,海宁市委书记徐明良带来了答案。

传统产业也能成功“出圈”
今年5月,在海宁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上发生的一幕幕,至今仍令徐明良印象深刻。会上,徐明良带领企业家发出了“举海宁全市之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传统产业新辉煌”的动员令。
那么,新兴产业频站C位的今天,海宁为何要把目光高度聚焦传统优势产业?
数据最具说服力:作为传统产业大市,海宁的皮革、经编、家纺产量分别占全国55%、20%、30%左右;8大传统优势行业,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二左右的税收……“这些产业是海宁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区域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徐明良说。
近年来,海宁传统产业进入爬坡过坎的转型期,相关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规模增长放缓、市场效益收缩、企业创新存在短板等。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在徐明良看来,这并不是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应在企业与政府的“双向奔赴”中,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海宁许村凭借马面裙“提花面料”这一“重工”环节成功“出圈”。今年市场先机初现时,在窗帘布艺产业积累了40余年的许村镇就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于是,100多家厂商迅速反应,转型生产马面裙布料,日产布料便可达三万米。
海宁马桥是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发展经编新材料的经编产业集群地。如今,不少经编企业不断拓展新产品,聚焦“露营经济”新风口,研发出一款款露营装备材料的“爆款”。
眼下,传统产业正迎来政策、投资、需求三重红利。国务院已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省市县均已制定配套方案。与此同时,企业厂房建造成本、材料成本、贷款利率也在下降。
与之相呼应,海宁出台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33条”政策,专门拿出4.5亿元资金,明确了1000亩地、10万吨标煤等用于传统产业发展;全面加大奖励力度、整体降低了申报门槛……真金白银的支持,成为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大的底气。
设备更新能够长期发挥影响,持续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经编、家纺、袜业等产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我们大力支持企业对原有装备、生产线、车间等实施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徐明良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政策优化迭代、资源保障加力、政务服务升级等,全力保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适合海宁“体质”的“新引擎”
走进晶科能源海宁基地,车间自动化的机械手臂正满负荷运行,全力保障光伏组件实现满产。这里是全球最高效太阳能组件TigerNeo的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晶科能源成为首家组件出货量超210GW+的光伏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15%。
晶科能源正是海宁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缩影。
从全省规模最大的光伏制造集聚区之一,到“无中生有”培育发展起来的泛半导体产业,海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每年在研发上投入约6000万元,累计已投入1.5亿元。”浙江众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明烜说。
该公司生产的精密金属掩膜板是OLED显示屏的核心模具,一直为日本企业全球垄断,日常所用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都离不开它。近年来,通过持续研发,公司产品已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化。预计今年年底,公司国内市场份额将达到10%-20%,逐步实现OLED新型半导体显示行业“卡脖子”材料全面国产化。
纵观近年来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但不可否认,当前,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高端人才留不住、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仍是许多县域发展中存在的通病。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将成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
环浙大,海宁布局鹃湖国际科技城,建设鹃湖科技创新园、电子信息创新园和生命健康创新园等,构建起“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生命周期平台;在西部高新区,发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作用,打造融杭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在北部经开区,用泛半导体产业园集聚优势、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资源优势,加强“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建设……在一个个创新高地的引领下,海宁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延伸拓展。
想让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既要改善人才引育大生态,也要改良细节处的小气候。
海宁对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予以更大力度支持,投用市、镇两级人才公寓超8000套,人才子女入学保障率100%;还成立海宁高新区产业人才学院集团,为产业发展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此外,徐明良透露,海宁还投用国际人才社区和鹃湖新青年文体中心,推进国际酒店、国际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营造国际化宜学宜业宜居环境。
以“海宁诚意”再造发展新优势
在徐明良看来,在县域范围内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体制机制,构建起高效创新生态体系,才能真正培植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厚土壤。
技术创新,少不了要用到高精尖科研仪器,但这些大型科研仪器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如由企业自行购置,动辄上百万元的单价,对企业的前期投入来说,无疑是不小的负担。近年来,海宁搭建起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库,将科研机构已有的设备在共享资源库公示,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浙江凯盈新材料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助理尚俊霞算过一笔账,如今通过海宁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库,共享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每小时只需300元,根据实际使用频率,一年的费用在两万元左右。
截至去年底,海宁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库的设备累计使用近千次,共有46台设备被203家企业使用。设备价值达5344万元,但企业只需支付747余万元使用费。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社会创造力,打造市场化一流营商环境,才能进一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方评估审查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减至半日,这是“海宁速度”,也是“海宁诚意”。针对企业反映“第三方评估费用高、报告多、评估多、程序多”问题,海宁通过优化流程、规范中介,实现可研、能评、环评“多评合一”,评审环节和申报材料也减少了三分之二,企业平均成本压减了50%,从而让更多企业办事“一键直达、一次通过”。
针对企业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第三方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海宁推进水电气供给保障服务升级,为全市各类企业降低用气、用热成本;还迭代升级“中介服务超市”形式,为企业优选中介提供更多选择。
从实践来看,县域发展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制度壁垒,这对海宁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徐明良说,海宁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障碍,才能更好地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县域创新活力。
从有着深厚积淀的传统优势产业,到蓬勃兴起的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机器声隆隆的工厂车间到科技灵感频现的实验室,一幅事关海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专家献计: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包海波:
从传统产业突围到全方位再造发展新优势,海宁精准选择赛道,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形成不少值得借鉴的珍贵经验。
一是做稳做优“存量”,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加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使传统优势长板更长,区域高质量发展更加稳健、更有活力。
二是精准定位“新兴力量”,集聚整合创新经济。通过系统谋划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大平台打造,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三是以“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基础,锻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三条链”。实际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县域在人才集聚、科研机构集聚等方面往往缺乏优势。但海宁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机制,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打法。
海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发挥深厚人文优势,正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来源丨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