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文化礼堂
被评选为
浙江省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
漫步在村庄绿道,一排排大气的房屋洋溢着现代气息;绕村而过,清澈的河流散发着阵阵清新气息;闲逛书舍,扑面而来一股淡淡的书香气息……
边走、边看、边听、边思之间,所达之人无不为这个村庄的精神风貌所感染,这里便是海宁的“世外桃源”——盐官镇桃园村。

“一把钥匙”
打开共管共享“千把锁”
在桃园村,文化礼堂是村民平日里最常去的地方,中午饭点刚过,桃园村文化礼堂三楼的乒乓球室,清脆的乒乓球坠地声悠悠传来。进门一看,村民沈滢正在和村里的乒乓球俱乐部队友们一起练球,赢球后的喝彩声直直击中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心。
“以前我们打球,时间规定得比较死,经常打得不够尽兴。”桃园村村民沈滢表示,有了“一把钥匙”之后,村民们都录入了指纹,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打,这样特别方便。
沈滢口中的“一把钥匙”村民自主管理模式,正是来源于桃园村文化礼堂的乒乓球室。原来,2013年村文化礼堂建成后,有企业家向村里赞助了乒乓球桌,期间,乒乓球俱乐部成员常常来切磋球技。起初由于村里管理人员不足,队员无法随心使用乒乓球室。对此,桃园村村委将“钥匙”交到每位村民的手中,一场“共治行动”就此展开。
自主管理的背后是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的有序进行。近年来,桃园村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点上精品、线上出彩、面上可看”的美丽共富乡村升级版,建成了村史馆、文化礼堂、桃源书舍、健身公园、亲子乐园等文旅项目,成了村民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此基础上,这些年,“一把钥匙”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最开始是面向乒乓球队员发放的,他们只要来登记一下,就可以免费拿到一把钥匙,随时都能打开大门。后来因为管理成效很好,慢慢地,我们也将‘一把钥匙’模式推广到了全村。”桃园村党委委员李丽介绍,桃园村现有室内外活动场所10000余平方米,均配备人脸识别、指纹解锁等智能化场景,累计为全村村民发放文化礼堂钥匙4000余把,真正将管理权交给村民,推动村民共建共治共管共享。
在这里,村委与村民“约法十章”,提倡卫生、安全自我管理;在这里,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节目、年年有比赛,村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双提升……如今,桃园村已形成了“一把钥匙开心门”的潮城自治品牌。从打开家里的门,到开启公共场所的门,再到打开淳朴民风的心门,有形的钥匙已经转变成深入村民心中的无形自治理念。
“一份菜单”
减出乡村善治新风尚
鸡、鸭、鱼、肉等传统佳肴令人垂涎欲滴,螃蟹、海虾、扇贝等美味海鲜也一样不缺……前几个月,在桃园村农村家宴中心,趁着秋高气爽,村民夏国锋正在给儿子办婚宴。
“过去村里办喜宴,大家都攀比,经济压力大,浪费更不少。”夏国锋说,自从有了“桃园菜单”,不仅菜品丰富、菜价实惠,左邻右舍还会轮番帮忙,婚宴的热闹喜庆氛围一下子全上来了,成了全家人一辈子难忘的美好回忆。
通过制定“桃园菜单”营造社会新风尚,是桃园村近年来着力打造精神共富高地的一个缩影。为破除不良风气,2017年起,桃园村探索制定了“桃园菜单”和文明餐桌协议,为宴席“瘦身”,让酒席返璞归真。这份“菜单”是由村委、村民、乡厨根据桃园村实际情况制定的,规定节俭办酒不用高档海鲜,建议冷菜6道、热菜18道、点心1道;每盘腿肉分量从1.5斤减为1.3斤,梭子蟹从1.5斤减为1斤,其中红事菜单总价不超900元,白事菜单总价不超600元,村民宴请花费平均减少55%。
“桃园菜单”的推出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却也给村委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村家宴现状究竟是什么模样?还有没有移风易俗和节俭办宴的改进空间?”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认为,把节俭之风落到实处,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其中,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村里为此专门组建了乡风文明促进会,由村党委书记挂帅,村里有威望的村民共同组成,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推进移风易俗,劝导劝说村民文明守法。
党员唐礼伟是乡风文明促进会中的一员,他女儿的结婚喜宴,没有烟花爆竹,没有豪华车队,原本计划30多桌的酒宴只办了24桌,还把婚礼上省下来的钱捐给了慈善机构。“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有我们先带起头来,这份‘菜单’才能真正发挥好它的用处。”唐礼伟说。
在桃园村党员的带领下,全村1126户村民全部签约。“小餐桌”逐渐撬动“大治理”,如今,喜事简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文明新风已在桃园村蔚然成风,村民主动自治、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渐成常态。
“一张榜单”
晒出和美乡风“增长极”
“张利华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志愿服务、文化演出等各类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服务,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推荐她当选道德模范。”“杨伟标多年来落实劝导农户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辖区环境越来越好,也值得我们学习。”……
近期,在桃园村乡风文明评议会中,村工作人员、党员、村民等13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身边看得见、学得着的好人好事展开了热烈的评说讨论。针对近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陋习,大家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新风尚。
据了解,近年来,桃园村不断探索乡风文明新模式,在辖区内推行“红黑榜”机制,同时定期开展乡风文明评议会,对乡风文明落实情况、门前三包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并上榜公示,对鼓励村民群众发表见解,在乡风建设中获得参与感。而每年开展的八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孝子等典型选树活动,更厚植了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和谐氛围,实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现象没了,种上蔬菜的公共绿化带也复原了样子,村里孝老爱亲、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多了起来……如今的桃园村,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维护好乡村的美丽新貌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看得见的环境在悄然变美,看不见的文明乡风已润入心田。
“桃园村的变化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一开始有不少村民不认同。”桃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金正华介绍,为促进乡风文明的转变,自2015年起,桃园村便组建起了由党员、企业家、村民代表、退休干部等共同参与的乡风文明劝导队,并以“建美丽乡村、树文明新风”为抓手,与村民签订“文明餐桌承诺书”“门前三包”协议书,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村貌整洁。
乡村美不美,不仅要用环境说话,更要以文明来衡量。桃园村重点通过广播、村报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定期公布乡风文明“红黑榜”,这张榜单的公布,让上“黑榜”的村民红红脸,上“红榜”的村民长长脸,通过舆论氛围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一张榜单”的推行至今,桃园村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文明之花”在美丽乡村的各个角落绽放。
来源丨文明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