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师跨界“种子猎人”、都市丽人回乡种花、举重运动员扎根农田......近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带着创新理念回到农村,扎根沃野。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 在海宁 有着一大批“归潮”青年 成为“新农人” 他们真的能留下来么? 又能为乡村振兴来带什么? 90后“农创客”徐铖,求新求变“长安宴球”,将“土特产”卖出了“新名堂”;“理工男”姚斌,意外接触农文旅版块,推动蚕桑文化融入村庄建设和乡村运营;返乡青年徐朱峰,打造了乡野里的“植物图书馆”,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归潮”青年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他们返乡入乡创业,反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徐铖 在硖石街道杨汇桥村,廖铮熙把桨板这一时尚亲水运动创新融入原生态的乡村风景中,从上海、宁波等地赶来“尝鲜”的游客不计其数,让城市人实景体验乡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充分展示了青年在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当下的海宁,“归潮”青年们正利用科学技术、专业技能,推动乡村农产品、乡村旅游与城市接轨,加速城乡融合的进程。 
廖铮熙 当然,青年返乡入乡过程中如何破解“留乡难”才是关键。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高素质人才短缺、青年创业项目同质性较高等问题摆在眼前,让青年看得见的“诗和远方”成为“脚下的路”并不容易。为了实现青年与乡村可持续的“双向奔赴”,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今年1月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其中特别提到“青年入乡发展”,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加快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让广大的年轻人有更多发展机会。 青年入乡发展需要做好政策保障。要在专业指导、项目培育、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青年支持。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为青年返乡入乡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让青年留在乡村感到安心、投身乡村更有信心。 青年入乡发展需要搭建多维平台。青年扎根乡村中,会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可以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成长机制,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为新农人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人才间的交流共享,为他们提供更多成长机会;更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引进一批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进而使得入乡青年,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