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助农增收1亿多元,海宁小桑苗“火力全开”

发布时间:2025-03-03 10:44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大地回暖农事早,一犁新雨润春耕。眼下正是“共富苗”小桑苗移栽下田的好时节,在浙江省桑苗繁育示范基地、中国优质桑苗重要产销地周王庙镇,趁着晴好天气,广大桑农纷纷抓紧时间嫁接、移栽小桑苗,忙得不亦乐乎。

走进周王庙镇益农苗木专业合作社,十余名嫁接能手围坐一堂,演绎一场小桑苗嫁接版“速度与激情”。削条、剪干、嫁接……大伙儿分工合作,巧手翻飞、手起刀落,每人每天能嫁接上千株桑苗。

“春节上来就开始嫁接了,差不多要持续到5月份,今年的主打产品依旧是强桑1号和农桑14号。”合作社负责人凌秋良告诉记者,去冬今春,基地共繁育了1000万余株小桑苗,产值达1300多万元,今年每株桑苗的价格依旧是1.2元打底,最高在1.5元左右。

益农苗木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专注桑苗种植、销售近20年,是周王庙镇规模较大的桑苗专业合作社之一,目前种植各类叶桑、果桑300余亩,产品远销广西、云南、四川、江苏等地。

“工人们都是附近的村民,种桑养蚕几十年,嫁接的小桑苗成活率在90%以上,高峰期日均收入将近300元。”凌秋良说,除了帮助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基地每年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繁育小桑苗500余户,实现每户增收五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

“去年我们嫁接了40多万株小桑苗,今年先准备了30万株,价格好的话再增加。”家住博儒桥村的章中元是本地的桑苗种植大户,这两年的好行情,让他轻松在市区添上了新居。

“小桑苗嫁接好以后,一般静置20天左右便能下地了。”在章中元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桑农构成了春日里桑梓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迁栽前的空地要先盖上地膜,保持干湿度适宜,迁好后再覆上地膜,保温又防雨。”正在移栽桑苗的农户章建仁笑着说,差不多八个月以后,这些小桑苗就能作为成品苗销售了。

“我家地少,只有一亩不到,但忙活一个月,一年能赚两万多块钱呢!”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章建仁是土生土长的周王庙镇长春村人,他说,自己嫁接、栽种了一辈子小桑苗,这两年价格好,积极性也越高了。

像章爷爷这样的桑农,在周王庙镇还有许多。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周王庙人便已掌握桑苗嫁接技术,一直流传至今。传统嫁接的方法是将生长力旺盛的野桑根系作为砧木,以优质品种桑的枝条作为接穗,嫁接成小桑苗之后再移栽到田地里,这样培育长大的桑苗品质更好,产量也更高。

近年来,周王庙镇积极联合浙江省农科院,通过嫁接技术改良和品种优化,培育出了强桑1号、农桑14号等优质桑苗品种,不仅叶片肥厚、产量高,还具备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以科技赋能助力桑苗产业提质增效。此外,还探索桑苗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推广果桑苗,其中以无核大十、红果2号等果桑品种为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与保健品领域,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 

“去年,全镇共嫁接优质品种小桑苗一亿多棵,帮助农民增收1亿多元,并与东南亚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周王庙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陈吴彧介绍,接下来将围绕提升桑苗产业附加值、拓展海外市场持续发力,让小桑苗不断“嫁”出农民幸福路。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张洁 冯前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