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
时间:2025-04-10
23:06
来源:海宁市委编办
浏览次数:
单位名称 | 海宁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雷共勉 |
住所 | 浙江省海宁市海州东路548号 | ||
开办资金(万元) | 17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17 | 期末数(万元) | 17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相关医疗卫生专家库的管理服务、培训研讨工作;开展全市工伤职工以及工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开展全市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未纳入行政或事业养老保险范围的职工的非因公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鉴定;承担全市工伤职工配置(更换)辅助器具、延长停工留薪期和旧伤复发的确认工作 |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481081680174M | 举办单位 | 海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开展业务情况 |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我们紧紧围绕全局的中心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局各科室、单位的密切配合和科室(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1、更加精准做好工伤认定工作,提升依法行政水平。2024年共办理各类工伤认定案件3698件。对疑难案件、重大案件,我们均进行集体讨论,并在调查取证中既注重细节,又多角度地进行调查。2、更加注重劳动能力鉴定短板的补齐,确保鉴定的公平公正。2024年共办理劳动能力鉴定案件2829件。为确保整个鉴定程序的公正、公平、公开,每次现场鉴定都随机抽取医疗卫生专家参加;设立排队叫号制度;现场鉴定过程公开,使每一位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用人单位经办人员都能看到现场鉴定的全过程。同时,设立劳动能力现场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复核机制。在劳动能力鉴定初评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复审的基础上,在现场鉴定时,组织医疗卫生专家对工伤、患病职工的伤病情进行现场复核,从而提高鉴定的准确率,提高鉴定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3、更加筑牢工伤领域履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履行一岗双责。今年紧盯工伤领域履职廉政风险,坚持教育提醒为先,规范职责履行,主动接受各方监督,确保工伤领域服务廉洁高效。一是加强法规政策的学习教育,提升履职能力;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醒,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作流程,健全并强化制度执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四是公开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作流程。4、更加着眼于群众关切,多举措提高职工的获得感。我们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标,以改造服务环境、改善服务质量为抓手,以职工和企业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展了多样化的服务延伸。从“服务时间”上进行延伸:为方便企业和受伤职工进行鉴定,我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把每次劳动能力鉴定安排在周六或周日,方便了企业和工伤职工;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工伤认定,当场办结。从“服务空间”上进行延伸:我们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工伤认定调查,使工伤职工足不出户就能履行配合调查的义务;为方便路程较远的镇(街道、开发区)的企业申报工伤认定,根据工伤案件的数量,根据案件量不定期到镇(街道、开发区),为企业开展工伤认定工作;对伤情较重的职工,安排工作人员开展上门服务,到受伤职工住所或救治医院为其办理工伤认定。 |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工伤认定宣传力度不足,虽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伤认定宣传活动,但仍有部分劳动者对工伤认定程序和标准不够了解。 | ||
四、下一步打算 | 2025年围绕加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和正义、推动工伤保险高质量发展等中心工作,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1、完善劳动能力鉴定机制。加强鉴定现场的管理,建立鉴定医疗卫生专家的积分制管理,规范劳动能力鉴定流程管理,细化相关环节责任,提高劳动能力鉴定效率和质量。2、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对于涉案金额较大或重大的工伤认定,我们克服“案多人少”的困难,集中力量办理,确保工伤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3、着力调解工伤纠纷。抓准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关切点,运用工伤认定与纠纷调解并举办的统筹方法,采用边认定、边调解的办案方式,帮助受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在认定过程中化解矛盾,就待遇纠纷达成一致意见,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4、强化工伤认定管理。加强工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创新调查方式,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推动工伤认定工作全链条闭环管理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无 |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