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海宁市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海宁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10 16:31 信息来源:海宁市委编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单位名称海宁市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海宁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法定代表人沈玲燕
住所  浙江省海宁市人民路181号
开办资金(万元)10.0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10期末数(万元)10
宗旨和业务范围负责行政执法统一指挥平台相关系统的信息对接、综合运用工作,指导各镇(街道)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协调联动全市各类行政执法队伍,承担行政执法、城市管理等事项指挥交办、信息流转、跟踪分析、督查反馈等工作;负责重大活动保障和抗灾抢险的组织指挥工作;负责本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承担非接触执法事项的信息采集和移交工作;承担数字化城管平台日常管理及考核相关具体工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481MB08764083举办单位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我单位在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完善指挥体系建设:一是完成中心组建。4月完成指挥中心岗位设置并实现实体化运作,同时协调城市管理科、改革协调科各派遣1名工作人员入驻指挥平台,开展日常工作,提升了中心统筹协调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二是升级指挥平台。迭代升级局一体化管理系统,贯通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融合数字城管、政务航空、慧眼智治等系统资源,构建集线索感知、指挥交办、处置反馈、预警督办于一体的统一指挥数字应用平台,实现了案件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以及执法类数据全量归集与分类展示。三是指导指挥室建设。5月组织各市级部门及镇街开展行政执法事件快速处置和指挥交办系统操作培训,保障市镇两级行政执法指挥体系运行顺畅;先后走访调研并指导12个镇街综合执法队信息指挥室标准化建设,完善星级指挥室评定细则;组织指挥室建设验收预申报、申报,并开展指挥室运行体系测试演练,进一步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信息指挥室实体化、实战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行。四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指挥中心运行管理办法、低空巡查机制及行政执法类事件快速处置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出台镇街指挥室标准化建设及星级化评定实施意见,指导信息指挥室建设;完成海宁市非现场监管工作联动机制、涉行政执法类信访事件协作处置机制初稿征求意见与定稿发布,优化指挥监督功能。(二)强化线上线下监管:一是用好指挥平台,助力城市管理和执法办案。2024年(截至9月底)数字城管采集城市管理问题43212件,结案数43171件,结案率99.91%,自4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成立以来,各类事部件采集量较去年同期上浮19.20%;完成数字城管责任部门考核7次,发布月度《数字城管运行工作情况》11期,不断增强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城市管理责任意识,使各类事部件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同时,遵循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类处置、联合执法、分级负责的原则,基层智治流转处置执法类事项801项,协同响应率100%;应业务科室需求,共享视频线索96条;部门联动执法22次,联合执法处置时间从10天下降为3天,效率提升230%。二是开展联合巡查,保障城铁安全运行。每月牵头汇同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城际铁路派出所、杭海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运营公司对城铁沿线保护区开展联合巡查。2024年共组织联合巡查8次,累计投入巡查力量69人次,发现各类涉及城铁沿线安全隐患和问题18起,其中保护区内未经审批违规施工案件4起,2起当场协调整改,2起指挥交办给属地。三是落实防汛防台措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关注汛情台情,做好应对极端性天气的统筹安排和减灾救灾组织工作,根据响应级别要求,开展防汛防台大排查和防御动态信息报送。梅雨防御期间,共排查点位4323处,发现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18处;台风“贝碧嘉”、“普拉桑”防御期间,共排查点位1315处,发现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77处。四是加强舆情监测,预防舆情危机。常态化舆情监测,回应群众关切。中心成立以来,及时交办答复上级转办舆情6件,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应,确保平稳有序。(三)打造非现场监管样板:指挥中心契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部门协同、市镇贯通的需求,聚焦基层巡查管不全、跑不快、去得多等困扰,统筹整合政务航空、慧眼监控、在线监测等三大资源,创新打造以场景引导、事项整合、AI赋能、协同快响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数字执法模式,促进监管、执法、治理耦合,全力提升执法质效。一是打造场景应用。聚焦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群众关心关注领域,梳理非现场执法监管事项清单198项,构建林地保护、轨道交通、景区景点、建筑工地、学校周边等10个应用场景,以无人机全域巡航、慧眼监控定点巡查、在线监测实时检测的协同效应为原则,制定70条巡检路线(区域),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综合巡一次”。工作开展以来,归集线索信息10723条,河道、文化保护区等人力低效区域,实现工作效率倍增。二是实施清单管理。建立健全三张清单,进一步厘清明确工作责任及协同联动机制。管执联动清单明确住建、自然资源、公安、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等8家市级部门及镇街响应处置责任150个事项。无人机喊话制止清单明确由“一张网”感知、利用无人机喊话功能现场劝导制止的48项轻微违法事项,及时制止轻微违法行为801件。快速取证清单明确现场证据易灭失、人力取证不易实现,利用无人机AI、热成像以及固定监控等数字技术取证的26个事项,今年协助取证固证78起。三是AI赋能预警。持续强化AI算法模型,赋能“一张网”及时预警、“一支队伍”精准处置。现已配置烟火识别、违法占地等5类无人机,和占道经营、水域不洁等10类固定监控AI算法。今年以来,通过AI直接预警,当场制止秸秆焚烧58起,及时纠正劝导未佩戴安全帽、工地扬尘等工地施工问题20起,水域不洁问题34个;以AI预警同步在线监测平台数据分析方式,成功办理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违法案件3起,进一步提升执法效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指挥中心实体化运作时间较短,案件来源还不够丰富,需进一步深化部门间数据共享与整合;同时,实战化业务水平有待提升,需通过更多实践积累指挥协同经验,总结提炼典型案例,以不断优化和提升工作效率。
四、下一步打算(一)强化体系建设,促进多部门协同。邀请各职能部门入职指挥平台集中指挥,通过定期会商、协作配合、信息共享、线索互通等机制,集中开展任务研判交办、执法争议协调,深化数据共享、强化业务协同。同时指导各镇街信息指挥室持续完善标准化、星级化建设,推进指挥室实体化、实战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行,健全市镇两级行政执法指挥机制,总结先进经验,建立典型案例库,扩大实战实效;(二)优化指挥平台,提升智慧监管效能。结合局址搬迁、一体化系统升级与信创改造的契机,着力增强指挥调度平台与驾驶舱系统的构建,进一步实现系统数据全面对接,丰富可视化展示,强化数据挖掘与分析研判功能,融合打造指挥驾驶舱“一张图”,提升指挥平台一体化运作与智能化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计划对智慧监管进行拓展与提升,在今年已取得的显著成果基础上,针对十大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实践,通过持续优化与调整,巧妙搭载无人机智慧巡查技术,以期在增强执法效率与质量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完善数字城管,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结合城市管理中的沉疴顽疾,开展疑难问题专项排摸,通过调研了解、协商讨论、监督实施等步骤,进一步理顺各部门职责关系,解决一批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疑难问题“研判—协调—处置”一条线的工作机制,确保城市管理中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11月27日已按规定办理了单位名称变更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