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持续强化德育常规管理,不断丰富德育内容,精准把握德育工作重难点,丰富德育内涵,完善育人体系,提升育人品质,努力构建全链条育人“生态圈”。2024年我市德育工作在传承与创新中稳步前行,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我市被确定为嘉兴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在2024年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上做典型经验交流。海宁市高级中学获评首批浙江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所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海宁市实验小学通过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评估,1位老师被聘任为浙江省2024年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4位老师被聘为首批嘉兴市中小学心理督导专业教师,5位教师被评为嘉兴市家庭教育讲师。
一、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坚定有力。
1.思政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深化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红船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全面开设“红船团课”“红船少年”等课程,依托少先队工作室,开发党的二十大系列课程活动共九大篇章、音乐党史课程系列四个乐章、潮城少年“勇立潮头”精神素养培育四个系列课程,全年组织“勇立潮头”课程送教上门76场,党的二十大系列课程宣讲16次、研讨18次,开发思政微队课8堂,打造嘉兴市思政精品课程2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全覆盖开展学雷锋系列实践活动、“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主题教育和“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个性化实施“清明祭英烈”“影教育人”等活动,全市近10万学生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海宁一中模拟政协社团连续四年获国赛最佳社团,海宁卫校思政案例获评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典型案例,2个学校宣讲团队被评为嘉兴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优秀实践团队”。
2.养成教育涵养文明素养。推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规化、常态化和长效化,不断落实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案例评比,共评出获奖案例119个,编印成果集。重视仪式教育,把握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离队入团、新生入队、开学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足迹,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养成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开展生态环保、绿书签、“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垃圾分类”等行动,引导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组织“新时代好少年”主题读书活动和我的家长在“浙”里征文和演讲比赛,1位同学获浙江省一等奖,2位同学分别被授予浙江省“书香大使”和“书香达人”称号,2所学校获评嘉兴市阅读引领学校。
3.法治教育筑牢规则意识。完善法治校长(单位)结对,中小学配备率达到100%。将法治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印发《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师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全年组织120余名法治校长、副校长,开展覆盖全市57所中小学的全员法治培训,年度总课时量接近10000个小时。举办“国家安全在我心”主题征文比赛,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意识。开展2024年“学宪法、懂宪法、讲宪法”活动,培育选拔第四批海宁市“宪法少年”。暑期,10位宪法少年走进6个村(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海宁市少年警校普法基地获评第二批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位法治副校长在浙江省“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中获特等奖,2位同学分获一二等奖。
二、精耕特色发展,德育品质显著提升。
1.“红船领潮”德育品牌深入人心。围绕德育工作重难点,以项目促品牌,深入实施“弄潮儿爱祖国”“弄潮儿趣研学”“弄潮儿传经典”等德育项目,在实践中涵养精神品质,凝聚品牌共识。深挖德育教育优质元素,评选“领潮班主任”74名、“领潮导师”74名、五好“弄潮儿”123名,提升典型示范影响力。围绕区域德育品牌核心育人目标,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德育品牌创建,举办德育品牌研讨,形成特色鲜明的校级德育品牌,品牌覆盖率90%以上,“红船领潮”德育品牌已经在校级层面全面铺开。
2.“名人系列”主题活动影响深远。以“红船领潮”区域德育品牌为统领,深入实施潮城名人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名人文化”特色学校,评选出“与名人同行”德育实践项目10个。将名人文化教育纳入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组织青少年及家长走进金庸故居、张宗祥故居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交流等形式,推动名人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抓住金庸先生诞辰百年契机,各校结合节日纪念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阵地,开展“共写一个字、共演一幕剧”等系列活动,促进名人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3.“文化建设”特色创评行之有效。围绕《海宁市中小学“品质校园”文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依托品质校园评比,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构建多样化、特色化校园文化发展生态。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印发《海宁市2024年度“红船领潮”班级成长系列活动方案》,开展“筑梦美好班级”主题班会活动优质课展示、“美好班级建设新视界”建班育人案例征集和“海宁潮涌,班级梦筑”海宁市弄潮班级展评。通过校-片-市三级展示,以集中交流汇报、查看实证材料等方式评出“十佳弄潮班级”10个,“弄潮班级”59个,优秀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编印成册。
三、狠抓队伍建设,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1.“实践赋能”德育干部队伍能力提升。通过学习会、培训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采用集中和分散、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德育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工程,提升广大德育干部的思考、协调和表达能力。2月和9月两次召开分管领导、德育主任共同参与的德育干部会议,展示各校特色德育工作经验做法,把握德育工作方向和路径,推动区域德育特色工作水平。组织德育心育名优教师教学展示,培育德育名优领雁团队。暑期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校少工委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参与的为期五天的沉浸式少先队辅导员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少先队辅导员面向少年儿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2位辅导员斩获浙江省第二届少先队辅导员集体备课一等奖,莫林亚工作室被遴选为嘉兴市第三批星星火炬工作室。
2.“星级赋能”班主任队伍进阶成长。梯队做好班主任队伍培养,建立“星级班主任”成长体系。完成第三批星级班主任考核和第四批65人星级班主任评定,四五星级班主任成立校级特色班主任工作坊,以创新论坛、研讨和跟岗等方式推动班主任群体生长。9月开展星级班主任工作坊特色项目展示,12位主持人分享了所在学校工作室的教育智慧。承办嘉兴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1位老师获浙江省三等奖,2位老师获嘉兴市一等奖,2位老师在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获奖。印发《海宁市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节工作方案》,承办嘉兴市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节启动仪式并在会议上作区域推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3.“研训赋能”德育团队专业成长。深耕德育研究,以星级评价体系为领航,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课题《星级工作坊:班主任专业研修载体的区域实践研究》在浙江省立项。开展了建班育人特色案例评比、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主题班会评比、德育心育名优教师教学展示等赛训一体的教研活动,在嘉兴市中小学主题班会评比中2人获一二等奖。组织中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87位班主任通过实地参观、聆听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方式提升建班育人的道与术。2个案例和1个成果入选长三角德育优秀案例和成果,3个优秀德育案例和成果获嘉兴市一等奖。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室全年开展研讨活动近50次,推荐学员参加嘉兴市级以上培训10多人次,2项课题在浙江省立项,编印工作室成果集5册。
四、聚焦心理健康,赋能成长初显成效。
1.心理危机干预闭环管理。落实中小学每两周1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做好每年两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好一生一档。寒暑假前结合家访情况进行心理状况排查,一年两次提交六类重点学生及长期请假学生,即6+1类学生名单,制定“一生一案”,按照危机类别分层配备学科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心理专兼职教师、德育处、校级领导为心灵导师,做好关爱、家访、跟踪、回访,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实行闭环管理。制订《关于中小学三类心理危机学生识别和干预的指导意见》危机预警建议,做好心理档案学段转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整数据链。
2.心理关爱服务提档升级。联席会议两月1次定期召开,研究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阳光”助学项目,组织心理健康专项活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的通知》,为学生心理就诊开通绿色通道,组织四院和教育专家,为重点学生进行专题研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200余场,惠及学生4万余人。完成约800平方的市级心理辅导站异地新建,设置热线接听室、个别辅导室等11个功能室(区),开通24小时“慧爱心灵”热线,节假日、寒暑假全天开放提供预约咨询服务,全年接听热线电话430多次,现场辅导家庭410户。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建成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站,每天开放1-2小时。5月和11月分别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和生命教育宣传月专题活动,组织生命教育专题课堂展示,开发生命教育课例,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长效机制。实验小学通过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评估。
3.心育团队素养不断提升。在“名师工作室”“名优成长团”的带领下,实现心理教师“雁阵式”团队成长。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培训、心理负责人培训会和心理危机识别筛查培训会,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校园心育行”活动,全年组织“校园心育行”活动8场,开展心理个案、教案评比,海宁市心理教师基本功比赛之个别辅导模拟等评比,以赛促训,以点扩面,全面提升教师心育专业能力。组织中小学教师B证培训两场共415人,C证培训236人全部通过面试。在浙江省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推进会中作题为《从问题咨询转向积极教育》的书面交流,1个工作案例入选2024浙江省学校健康促进优秀案例,15个心理个案、8个心理微课获嘉兴市二三等奖,1个心理教案获嘉兴市一等奖。4位老师被聘为首批嘉兴市中小学心理督导专业教师。
五、深化实践育人,教育动能切实增强。
1.劳动教育有新进展。落实每周一课时劳动教育课程,用好市校两级劳动教育清单,项目式推进“劳动+”课程,积极开展多样化劳动周、丰收节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省级劳动示范基地3个,校级劳动基地全覆盖,30余所学校组织了劳动教育主题研学,参与学生人。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谈桥小学和丁桥中学被确定为浙江省劳动教育基地学校,谈桥小学落实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经验在省劳动教育大会推介。
2.研学实践教育有新举措。持续推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完成26个研学基地年审,通过资料审核和实地查看新增9个海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3月召开海宁市中小学研学工作会议,编印《海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合集》,发布中小学研学地图,直观呈现海宁市级基地分布、各基地介绍和开设课程。开展中小学研学精品课程评比,分别评出研学基地和学校精品课程20个,优秀课程21个。57所中小学校组织研学活动130余场,5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活动。以不同教育阶段对应不同层级研学资源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规范双向审批流程,实现拓展提升。
六、推进协同育人,教育合力有效提升。
1.学校和家庭深层次协同。家长学校和数字家长学校全覆盖,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活动。海宁市家长学校总校组织了义务段和幼儿园两场家庭教育大讲堂,完善了家长必学三堂课,开发了家庭教育精品微课80余节,并生成二维码,在海宁广播电台开辟教育专题节目,海宁日报开辟专栏,定期推送。实行“1+x”家访工作制,暑期和开学前后全市所有学校完成了一次家访,六类重点学生全部进行入户家访。期末和期初各校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活动的同时,开展专题性的、针对性的小型家长会、家长沙龙。教研员引领中心辅导团队开发以绘本为依托的亲子沙龙课程,送课进校5次。多次代表海宁市教育局党建品牌项目,作家校共育专场展示和解答。一位老师聘任为浙江省2024年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5位老师聘为第七批嘉兴市家庭教育讲师。
2.家校社全方位联动。联合妇联印发《关于开展海宁市“家校社”共育体培育点建设的通知》,以师资共育、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发展联抓等为牵引,建设“家校社”共育体12个,暑期12个学校进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活动20余场,推门可见、服务可感、城乡均衡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联合关工委开展“潮韵佳教”进学校、进街道社区、文化礼堂教研活动,吴红霞等老教师多次受邀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沙龙 50余场次。海宁市被确定为嘉兴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两所学校被评为嘉兴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校。规划课题《协同赋能:中心引领下家庭教育指导的区域行动》结题并获嘉兴市课题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