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罗纳服饰有限公司的设计工作室里,设计总监蒋希正专注地审视着新一季的样稿。新获评潮乡特支Ⅲ类人才的她,正带领团队为即将到来的日本亚洲时尚展筹备样衣企划。 
蒋希(中) 从平面设计到无缝针织的深耕 蒋希的设计之路始于跨界。2016年加入罗纳服饰前,她曾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设计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审美和创意思维是核心。”谈及转行初衷,她坦言,服装领域的立体呈现与材料创新更能激发创作热情。而罗纳服饰无缝针织通过一体成型技术,实现从纱线到成衣的全流程把控,既考验设计功底,也对材料、工艺有极高要求。 
初入服装行业,蒋希面临的挑战不小。“学校刚毕业的实习生常带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实际落地时,纱线选择、织法结构、辅料搭配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沟通。”她回忆,自己曾为一款内衣的领口弧度修改七次,“从图纸到成衣,中间隔着无数次试错,只有吃透工艺细节,才能让设计‘落地生根’。” 
凭借平面设计积淀的审美能力,结合对无缝针织技术的钻研,蒋希迅速崭露头角。她主导设计的迪卡侬瑜伽美背文胸,将运动面料的弹性与无缝工艺的贴合性结合,推出后即成为爆款,连续多年翻单。“迪卡侬注重功能性与性价比,我们在纱线中加入吸湿速干功能,同时结合人体工学,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优化运动时的自由度,这些细节让产品兼具实用性与舒适感。” 让创意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作为东华大学的校外导师,蒋希的办公间里陈列着不少学生作品 ——夸张的廓形、大胆的色彩拼接,与日常开发的市场导向产品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的设计充满想象力,但往往忽视生产可行性。” 她笑言,曾有学生在一件衣服上设计七八种颜色,而无缝针织机器最多只能同时处理四种颜色。 
在指导学生时,蒋希更注重“双向赋能”。一方面,她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讲解机器原理、材料特性,帮助他们将图纸转化为可实现的打样;另一方面,学生的“天马行空”也为企业带来灵感。“有学生提出将智能芯片融入运动服,实时监测心率、运动数据,虽然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尚未量产,但这种跨界思维让我们看到未来服饰的可能性。” 

罗纳服饰与东华大学的合作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双方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举办联合走秀。蒋希设计的“新中式无缝服装”系列,将传统旗袍的剪裁元素与无缝针织的贴身工艺结合,在2023年的毕业秀上引发关注。“新中式近年很火,但用无缝技术呈现的很少。我们尝试一体成型与组织结构的碰撞,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舒适需求。” 
在市场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翻开蒋希的设计手稿,每页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纱线弹性需增加 15%”“此处车缝改为无缝贴合”“环保再生材料占比需达 60%”。在她看来,优秀的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技术、市场与社会趋势的融合。 
“如果给品牌做开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读懂品牌的核心、读懂他们的基调。”蒋希说,“如果只是设计一个衣服出来,那可能谁都能画一个出来,但是你的设计是不是他们想要的,这个是蛮关键的,也决定了能否有订单。” 
当下,蒋希敏锐捕捉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大家更倾向于柔和的马卡龙色系,追求‘穿着治愈’。同时,运动健身热潮让功能性内衣需求激增,我们开发了吸湿排汗、抗菌等细分品类。” 
对服装设计师而言,只有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才能将创意构想转化为兼具功能性与时尚感的产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公司的客户都是H&M、迪卡侬等国际品牌,他们有着严苛的标准,团队常需在短期内完成几十款服装的打样。“只有自己了解的越多,才能让你制作的方案减少重复打样的次数,从人力、物力和精力各方面来看,都在降本增效。”蒋希说。 
如今,在浙江罗纳研发部六人的核心设计团队中,既有从业多年的资深设计师,也有刚毕业的“99年”新人。大家共同参与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到打样沟通的全流程。从去上海、广州等跟着展会与市场调研,分析不同品牌的调性。再到打样间、版房,亲手触摸面料,沟通协调如何实现设计意图。每一次挑战或许是新技术的突破,或许是新市场的开拓,但不变的,是将创意变为现实的执着与热情。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张南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