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硖石街道南苑社区,一家普通的水果店里,总能看到店主夫妇忙碌的身影。店主名叫张小龙,一位来自四川的新居民。2003年,他只身来到海宁,从打工到创业,从一间水果摊到生鲜配送公司,22年的时光里,他不仅在海宁扎下了根,更用点滴善举温暖了整条街的邻里。 
2006年,张小龙和妻子周小专在南苑社区盘下一间小店,卖起了水果。创业初期,他每天凌晨进货,冒雨踩着三轮车运货,饿了啃个苹果充饥。 靠着“薄利多销、质量为先”的坚持,小店逐渐积累了好口碑。张小龙严格把关进货渠道,定期校准电子秤,明码标价,从不缺斤少两。渐渐地,海宁多所学校、单位食堂的订单纷至沓来,生意越做越红火。但张小龙始终记得:“做生意不能只图利,更要讲情义。” 
在日常相处中,街坊邻里的温暖深深融入张小龙的生活。店里常常有三五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要是几天没见到他,老人们就会念叨:“小龙老板去哪儿了?”这份牵挂让张小龙倍感暖心,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区居民们的支持与善意。 当碰到社区困难居民来店里买水果,张小龙都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出售。有人不解,既然有能力为何不直接赠送?其实张小龙心里自有考量,若总是免费送,经济上难以承受,同时也担心会伤害困难家庭的自尊心,让他们不好意思再来购买。南苑一里一位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常常向社区夸赞:“小龙老板知道我家情况,每次去他店里买水果,都少收我钱,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他还经常宽慰我说,你看我是收钱了的,这个不会亏本。” 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一直是张小龙最牵挂的对象。每年春节、中秋等团圆佳节来临前,他都会采购二三十箱当季新鲜水果,送到这些家庭手中。在他看来,这就像是走亲戚一样自然:“这些东西也不算贵重,我就是希望在这样的节日里,老人们收到水果,心里能少些孤单,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去年夏天,在社区的支持下,张小龙在店门口摆出一台“爱心冰箱”,每隔两三天他就会往里面补充冷饮,免费供环卫工、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取用。路过的快递小哥腼腆地拿了一瓶水,他总会热情招呼:“多拿点!天热别中暑!” 
张小龙的善意不仅温暖着身边人,更跨越山海传递到远方。此前,他积极响应公益号召,向青海省都兰县捐赠了价值五万元的“爱心图书”及四万元教育软件,希望为当地孩子打开知识的窗口,助力他们的成长之路。 
作为新居民,张小龙仍记得初到海宁时社区送来的慰问。当时那句“外地打拼不容易”,让他真切感受到海宁这座城市给予的家的温度。从那时起,他便主动融入社区,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份子。 2023年,南苑社区启动“平安文明一条街”改造项目,张小龙第一个站出来表示积极配合。他主动报名担任商铺监督员,耐心协调门头施工纠纷,劝说商户规范经营。夜里,他穿上红马甲,跟着志愿队在背街小巷巡逻;周末,他走街串户宣传反诈知识。起初有商户嫌他“多管闲事”,但看到占道经营变少了、街道整洁有序了,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小龙带头,我们跟着干!” 
张小龙的善举也感染了全家,孩子们从小就跟着父亲搬水果、走访老人,妻子周小专则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善举:“他常说海宁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能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是很有意义的事。” 凭借多年来的付出,张小龙先后荣获“最美新居民”“最美新海宁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见证着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当街巷里“小龙老板”的问候此起彼伏,善意在坚守与传递中生长,南苑社区的烟火里,早已飘着比果香更浓的人情味。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李怡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