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上塘河灌区灌溉试验站来了12位大学生

发布时间:2025-07-10 11:27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7月9日上午9:00,上塘河灌区灌溉试验站的水稻试验田里,3位学生拿着静态箱罩在一片水稻田上,通过注射器将静态箱内的气体抽至真空顶空瓶,取走温室气体样品,监测水稻生长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

这3位学生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农水专业师生组建的“藏粮于水”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自从7月1日到试验站以来,这3名大学生“新农人”便扎根这片土地,参与农业水利科研项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每天早上6:30起床,要到田里监测土壤墒情,判断是否缺水,并记录在文档里。每隔五天,还要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农水专业学生姜澳琦告诉记者,在实践中,学校老师和试验站技术人员联合指导他们开展田间数据采集、灌溉系统调试及数据分析等工作。

记者从这支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带队教师孟潮彪口中了解到,此次共有12名学生以“导师+项目”模式来到上塘河灌区灌溉试验站,分批参与课题研究。每批实践时间为20天。

“学生们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田间试验—数据分析—技术推广’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系统探索并推广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优化农田灌溉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孟潮彪介绍。

在上塘河灌区灌溉试验站内,16块长方形格田中种满了水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等不同参数的调整,进行对照试验。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不同的灌水处理方式和土壤改良剂添加对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实现节水增产双丰收。”孟潮彪说,“稻田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所以通过这种试验,可以观察是否能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减少的程度能有多少?”

据悉,上塘河灌区灌溉试验站于2022年建成投用,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产学研合作单位基地,早在去年就为学校学生提供暑期实践平台,打造“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平台。“我们试验站本身要开展试验,跟高校合作是我们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探索,既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为基层水利单位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上塘河灌区灌溉试验站技术负责人王佳辉表示,“长期合作下来,这些研究成果、前沿技术,最终会服务老百姓,助推乡村振兴。”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马银淇 章添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