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在浙江交通集团海宁轨道运营公司检修库,高森俯身贴近道岔转辙机,耳廓微动——0.01毫米的齿轮啮合误差,在他耳中如同错位的琴弦。这位“95后”副工长正用听觉丈量设备的健康边界。 2020年,高森带着对轨道交通的热爱踏入职场。面对复杂的工艺设备系统,他像一株扎根沃土的“青苗”,白天跟着师傅钻基坑、爬设备,在设备间用卡尺丈量0.01毫米的误差边界,深夜则一头扎进晦涩的图纸堆,“啃”下数百页技术手册。经过千百次实践,高森摸索出“听声音、摸温度、看磨损”的检修法则,这既是他蹲坐在设备旁潜心钻研的经验沉淀,也是他作为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坚守。 
高森在测量蓄电池电压。浙江轨道集团供图
“当你把每个零件都当作朋友,就能听见成长拔节的声音。”这是高森对成长的理解。日夜钻研的图纸、反复调试的设备参数、挑灯攻关的深夜灯火……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韧性让他从市级技术能手一路成长为“浙江工匠”。 一直以来,高森将技术创新视为刺破行业痛点的核心利器,他带领团队深耕设备智能运维领域。在传统钢轨搬运依赖人力的行业痛点前,高森和他的团队用“打破常规”的思维,亮出“创新答卷”。他们研发的“钢轨搬运器”以巧思重构机械结构,让搬运效率提升数倍。 
高森在测量零部件高度。浙江轨道集团供图
面对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浪潮,高森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设备维护工艺,通过对现有流程的细致梳理和改进,提升维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智能化检测技术,推动轨道交通设备维护向数字化、精准化方向转型。目前,高森和他的团队已获4项国家专利,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3项为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森以“传帮带”为己任,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方法。作为师傅,他常常带着徒弟们钻地沟、解故障,累计培养5名技术骨干。走进高校担任行业导师时,高森总把“轨道故事”搬进课堂:“别怕弄脏工装,青春就该沾点机油味。”这种传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青年群体共同攀峰的双向助力。 当“00后”徒弟提出新的创意方案时,高森便牵头成立攻关小组,让青年创意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不仅如此,高森还以李志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与高校积极合作,全力打造“工匠课堂”特色平台,为人才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和培训。 除了理论教学,高森还牵头组建“青年攻坚队”,带着青年员工跨区域攻克技术难题。“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高森常引用这句古语激励团队:“当我们把个人成长融入行业发展,青春就有了穿越山海的力量。” “匠心无界,技无止境。”从普通技工到“浙江工匠”,高森用奋斗、坚守与创新诠释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涵,在轨道交通领域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故事。正如他对工班员工说的那样:“设备不会说谎,你对它有多少用心,它就会回馈多少安全。当万千乘客顺利抵达终点时,那些深夜调试设备的灯火都有了意义。” 来源丨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