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10时,尖山码头集装箱货船往来频繁,码头各个泊位装卸繁忙。停靠在泊位上的鼎达集109船只上,正在吊装集装箱。船老大敖松告诉记者,当天船上要装满18个40英尺的大集装箱。 
“我们昨天到的尖山码头,今天装满货就要去乍浦港。”敖松说,他们是专门开乍浦-尖山这条专线的,平均两天就要来一次尖山码头。 尖山码头通过硖尖线航道连接嘉兴港乍浦港区,实现外贸集装箱的水上运输。目前,码头有3台45吨门座式起重机,平均每天有10多艘货船在尖山与乍浦之间往来。码头主要客户有100多家,覆盖海宁、绍兴、萧山等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尖山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5872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9.66%。“数据增长主要是正泰、晶科两家光伏企业的光伏产品大量出货,以及海利得、万凯的新材料产品。”海宁市通程港口经营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丁宇介绍。 
借助海河联运模式,“海宁制造”从这里扬帆起航。尖山码头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市水运复兴的缩影。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今年1-6月,我市共完成水运货运量553.8万吨,货物周转量65134.6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3.4%、13.2%。 
更为亮眼的是,今年1-6月内河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09.82万吨;内河集装箱吞吐量20.28万标箱,同比增长17.1%,内河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嘉兴县市区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的逐年攀升背后,是我市四通八达的航道网将货物精准高效地送达四面八方。比如硖尖线,这是我市东部一条重要航道,也是进入尖山码头的唯一水上货运通道。这条航道提升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历时4年建设,通航能力从300吨级提升到了1000吨级,从而也让大吨位货船出入尖山码头成为常态化。 如今,从空中俯瞰杭平申线、硖尖线等重要航道,宽阔的航道上各式驳船满载货物,往来穿梭。业内测算,从单位能耗来看,水运能耗仅为公路运输能耗的八分之一。此外,通过水路运输,将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 
视线从繁忙的航道转向岸线,我市码头建设也如火如荼。当前,星光作业区水工陆域形象产值完成98%。项目沿杭平申线航道顺岸式布置8个500吨级泊位。未来随着星光作业区开港运营,将有力补充海宁腹地集装箱吞吐量的缺口,促进内河水运复兴。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升级航道网,持续提升港口码头作业能力和能级,以更坚实的水运基础,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市交通运输局港航中心副主任陈菲说。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马银淇 张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