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血糖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海宁康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际川介绍,早期血糖偏高,往往症状隐匿,不像高血压那样有明显的头晕眼花等表现,容易被人们忽视。但身体仍会通过一些细微变化,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血管受损:高血糖最先影响的是血管,尤其是腿部血液循环。若在假期久坐后,突然感觉腿部酸麻、疼痛,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这很可能是血管受损的征兆。高血糖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导致血液流通不畅,下肢缺血缺氧。
伤口愈合困难:高血糖会干扰伤口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功能。如果发现小伤口久久不愈,甚至溃烂感染,一定要警惕血糖问题。长期高血糖会使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营养和氧气难以到达,同时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无法有效抵御细菌入侵,从而导致伤口愈合缓慢,还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末梢,引起痛觉、温度和触觉感知异常。可能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或对冷热感觉迟钝。尤其是晚上,这些不适感可能会更加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
皮肤问题:高血糖可引发微血管病变,导致皮肤缺氧、营养不良。皮肤可能出现干燥、瘙痒、色素沉着,甚至长出小疙瘩,且经久不消。这是因为血糖过高会使皮肤中的水分被吸收,微血管病变又阻碍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向皮肤细胞的输送,使皮肤的生理功能受损。
身体症状:不明原因的瘙痒、刺痛感,尤其是夜间加重,也是血糖异常的常见表现。这可能与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皮肤问题有关,神经受损导致异常放电,皮肤缺氧和干燥引发瘙痒。
若身上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正处于糖尿病的边缘,若不及时干预,极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失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刘际川强调,关键在于预防和前期控制,并做好高血糖的长期管理。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通常采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如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调节血糖代谢,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而重度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直接补充体内胰岛素的不足,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
但仅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至关重要:
饮食调控:建议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低GI)的食物,有助于平稳血糖。谷类中的小麦、大麦、黑米、燕麦,薯类中的山药、芋头、土豆,豆类中的黄豆、绿豆、豆腐、豆腐干,乳类制品中的牛奶、酸奶等都是低GI食物。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缓血糖上升。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同时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降低血糖水平。
定期检测血糖: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年龄超过45岁、活动量少的人),建议定期检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超标,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可根据血糖值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确保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健康是享受生活的基础。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不要掉以轻心,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