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声一响,黄金万两”——这句上世纪80年代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海宁矿山的辉煌。但粗放发展的背后是生态的肆意破坏。2000年,海宁44名人大代表联名发出“留住青山”的呼吁,拉开了这场历时二十多年的生态逆袭之路。 

无人机缓缓升起,海宁东南一隅特殊的山貌——33座“残缺”的山体徐徐展开,一侧保持着原始的山形轮廓,另一侧却呈现出整齐的断崖,仿佛被一把无形的巨刃精准劈开,当地人称为“半边山”,也就是曾经的矿山。 
如今让不少人心驰神往的神仙湖,就是海宁曾经最大的矿区。 
海宁市神仙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卢香丽与记者一起来到神仙湖一侧,指着远处已被植被覆盖的山体说道:“2016年以来,对着一片矿区,采用生态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方式,保持它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它进行了综合整治。绿色一点一点回来了。” 
卢香丽 从矿山到公园,神仙湖的生态修复已经持续了9年。公园配套建设了7公里环湖步道,上周投入使用的步道亮化工程,也让夜晚的湖面多了一份活力。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陆续完善。据了解,自去年10月开园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8月的高温也挡不住陆续前来的游客热情,被游客亲切称为“人间塞尔达”。 

记者在步道上看到,游客多是和朋友、家人结伴而来,五点一过,步道上的人越来越多。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和朋友一起前来游玩,特地带上了她的宠物狗,“今天是一日游,也是看到小红书上面推荐,所以才过来的。这里整体的环境,我感觉是有设计过的,特别是还能带狗,所以我就特意把我的狗也一起带来了,很休闲,还会再来。” 

住在附近的村民查先生则是从小就见证了神仙湖的变化,每逢周末他都会带着孩子来散散步,“小时候都不愿意来到这里,感觉很破,都是乱七八糟的石头,现在就很漂亮。我在外地上班,每次回来都在这里转一下,家门口就这么美,感觉很幸福。” 
生态修复不仅带来美景,更催生了新业态。在十公里外的尖山村滑翔伞基地,来自杭州的12岁少年赵子晨正在接受专业的滑翔伞训练。正值暑假,前来体验滑翔伞的爱好者比平常更多,在钱塘江畔一朵朵飞舞的滑翔伞成为尖山村的独特风景。 

赵子晨 赵子晨说,“小学刚毕业,因为这段暑假时间刚好有时间来学,第二次过来了,因为以前体验过觉得好玩。”赵子晨的父亲赵晓杰在一旁陪着孩子训练,选择尖山滑翔伞基地来丰富儿子的假期,赵晓杰说这里的环境也是一部分原因,“有山有水,靠近钱塘江边,山清水秀,这些都挺好的。” 
赵晓杰 尖山滑翔伞基地教练李志强向记者介绍,一到夏天来体验滑翔伞的基本上都是上海、杭州、嘉兴,还有海宁本地的游客,他们一般都会在傍晚时分过来。 
除了户外休闲运动,尖山村还有更多的方式留住游客。尖山村党委副书记顾良英介绍,尖山村是打造海陆空多维度的深度乡村游模式,除了炫酷的滑翔伞、摩托艇体验,更有杨梅、橘子、火龙果等果香四季的乡村采摘线路。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来到我们尖山村。顾良英说道,“我们2025年1月到7月,大尖山景区已经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营业收入也达到1168万余元。” 
顾良英 山绿了,水清了,游客留住了,生态红利的释放不仅体现在旅游数据上,更实实在在地装进了村民的钱包。尖山村依托乡村采摘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夹山村的村民们靠着神仙湖生态公园的流量,也让自家的农副产品日渐畅销。 
夹山村党委书记冯海波介绍,“现在整个游客的流量非常大,游客流量多了以后,我们周边老百姓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肯定也高了。” 
冯海波 从炮声隆隆的矿坑到碧波荡漾的神仙湖,从裸露的连片矿山到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这些被当地人称为“半边山”的特殊地貌,记录着一段粗放发展的历史,也见证着一场二十余年的生态逆袭。 
大潮拍客 蒋启凡/摄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尘土飞扬到绿水青山,海宁33座“半边山”的蜕变告诉我们:生态修复不是终点,而是绿色发展的新起点。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李梦霞 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