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三天的“数字丝路·侨助出海”首期跨境电商培训班在位于马桥科创中心的海宁市“侨之家”正式开班。据了解,此次培训班由海宁市侨联主办,吸引了来自海宁本地的青年创业者、跨境电商从业者及小微企业主等30余名学员参与,标志着海宁市“侨界资源+地方产业+数字人才”三位一体的跨境电商培育模式迈出实质性一步。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此,海宁市侨联充分发挥“融通中外”的纽带作用,推出了为期一年的跨境电商人才培育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性培训、实战演练和资源对接,为地方产业出海注入新动能。 
“侨联拥有广泛的海外侨团网络和资源优势,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传授,更是搭建了一座连接地方产品与全球市场的桥梁。”项目发起人、罗马尼亚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副会长杨耀忠表示,也希望学员能学以致用,成为海宁品牌出海的先锋队。 记者注意到,本次培训班课程聚焦跨境电商全链条实操,涵盖平台运营、物流合规、智能工具应用等核心模块。针对学员差异化需求,讲师团队结合案例深度解析亚马逊、Temu等主流平台规则,并分享海外仓建设、VAT税务合规等实战经验,帮助学员快速掌握独立开店技能。 
“过去我们依赖阿里国际站做批发,客户周期长、订单量不稳定。这次学习让我看到零售平台的潜力,比如亚马逊的利润率更高,还能通过海外仓降低物流成本。”海宁华睿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敏华分享。作为有3~4年外贸经验的从业者,她坦言课程中“从小规模海外仓起步”的理念让她对转型更有信心。 像陆敏华这样的传统外贸人并非个例。26岁的青年创业者王锦涛从事跨境电商仅半年,此前全靠自学摸索。“老师的细致讲解让我明确了选品和运营逻辑,终于不再‘盲人摸象’了。”拥有英国留学背景的他,特别看重培训提供的资源对接机会,“侨联推荐的讲师都是实战派,他们的经验能帮我们少走弯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的亮点还在于“成果导向”:每期学员将建立辅导群,由专业团队答疑;结业后,优秀人才可进入海宁跨境电商人才库,获得企业实习或就业推荐。同时,项目计划年内孵化10家以上本地企业对接跨境平台,推动1-2个“产业+出海”典型案例落地。 马桥街道作为海宁跨境电商产业园所在地,拥有密集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许多企业拥有好产品却苦于无专业的出口渠道,这次培训正好补上短板。”马桥街道党委副书记周奇玲表示,未来,期待该项目能带动跨境电商产业,组织选品对接会,进一步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出海链条。 首期培训的成功举办,为后续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悉,海宁市侨联计划在年内再开办2期培训,并逐步扩大覆盖群体。此外,项目还将依托侨界资源,举办“数字丝路·跨境电商高峰论坛”,吸引更多海外渠道商与本地企业合作,提升海宁跨境电商品牌国际影响力。 “我们的目标,不仅要培养100名跨境人才,更希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侨联搭台、企业唱戏、人才赋能’的新路径。”海宁市侨联专职副主席叶春燕说道,随着“数字丝路·侨助出海”项目的深入推进,海宁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标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海宁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