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浙江日报刊发《杭海毗邻区8.3万名居民共享协同红利 海宁市许村镇创新“四式联动”破题跨域治理》。 
全文如下 ↓↓↓ 近日,海宁市许村镇通往杭州方向的翁盘路焕然一新。曾经,道路两侧被占用,商铺货物挤占路面导致通行不便。如今,经过整治,道路宽敞通畅,车辆通行无阻。“通过几个村社联手整治,路总算畅通了!”翁埠村村民徐子根笑逐颜开。 这一变化,源于跨区域片区综合党委的发力。许村镇地处杭海交界,其翁埠、塘桥、前进三村与杭州的杭铣、钱塘、高地三社区紧密相邻。“过去河道、道路各管一段,消防出警要协调,连新居民纠纷调解都常因属地问题受阻。”许村镇党委副书记杨路钱道出过去的治理困境。 为解决毗邻区权责交叉、治理碎片化难题,2019年,海宁市许村镇以党建为纽带,联合钱塘区下沙街道、临平区南苑街道所属6个村社组建跨区域片区综合党委,创新推出轮值议事、项目领办、阵地共建、服务联享“四式联动”机制,为8.3万常住人口打造毗邻治理新范式。 机制的成效,在解决“杨桥河治污”难题中得到生动体现。当翁埠村村民提出污水纳管需求时,因管网需跨域接入杭州系统,项目一度推进缓慢。综合党委迅速启动轮值议事程序,组织两地党员代表、微网格长联合踏勘,并邀请住建专家现场论证,最终成功推动6户农户污水管网跨域入网。“一条河共治,让老百姓真切看到了诚意。”翁埠村党委书记翁子龙感慨道。 联动式项目领办,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据悉,综合党委推行项目跨域领办机制,聚焦边界治堵、消防联治、上下游治水、矛盾纠纷联调、基层治理队伍共育等多个领域,共同梳理了杭海“老娘舅”、流动党员毗邻党群服务圈等12个重点项目。 融合式阵地共建,打造区域治理平台。在翁埠村毗邻区,一座300平方米的片区治理中心成为地标。这里整合了矛盾调解、应急指挥、便民服务等功能,墙上悬挂的数字消防地图格外醒目——通过标注128个消防栓和35条应急通道,实现火情“一键调度”。“阵地共建不是简单拼盘,而是功能耦合。”杨路钱说,他们组建了欠薪处置、交通治堵、水环境治理、消防安全互查4个联动小组团,推动阵地功能多元延伸,以传帮带模式推动专业治理力量、优秀处置机制互学互通。 服务共享,新老居民获得感提升。傍晚的塘桥村公园广场人头攒动,安徽籍务工者王师傅在塘桥村工作人员的牵线下,找到了一份翁埠村的电焊岗位。“岗位信息跨域共享,帮助新居民更快找到工作。”塘桥村党委书记徐新锋介绍,杭海毗邻区村(社区)有不少新居民,为推动片区内老百姓互融互通,综合党委统筹汇聚共富资金、达人、能人等资源力量,为片区内新老居民提供文化培训、心理辅导、便民服务、就业帮扶等多领域服务。每年开展青年交友、志愿者技能培训等活动20余场次,为毗邻区低收入农户提供公益性岗位10余个。 如今,这片曾因边界阻隔的土地,正因“四式联动”焕发协同生机。接下来,当地将集中力量做好毗邻共建重点项目,推广“数字治理云平台”,锻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善治理的基层治理中坚力量,夯实片区治理根基。 来源 | 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