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博儒桥村创新探索“四共四筹” 村民变身乡村治理益伙伴

发布时间:2025-08-25 15:19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各类社会组织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今起,海宁发布推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海宁实践》专栏,聚焦我市在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显著成效,全面展现海宁各村社在该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创新路径,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4个国字号荣誉的先进村;从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到去年底突破929万元;从村民“羞于自称博儒桥人”到“自豪地邀请亲友来访”,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用二十载的探索证明:当“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理念深植乡土,当党建引领的“五群善治”激活每一个细胞,乡村治理便能走出“一头热”的困局,奏响干群同心的和谐乐章。

共商筹智:从“闭门决策”到“开门问计”

傍晚的美邻茶馆里,茶香袅袅间飘着村民们的热议声。“村里的共富大棚3.0项目,是不是该多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入股门槛”“建议在民心学堂多开些培训班,让我们老年人也与时俱进”......这样的场景,在博儒桥村早已寻常。

美邻茶馆是博儒桥村网格的协商驿站,也是党员先锋站、人大、政协的联络点。平常,村里的网格治理力量在这边帮忙烧水,打扫打扫卫生,村里负责准备茶叶、纸巾等物品。在这里,可以听到、收集到很多村干部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的信息。

就像此前村里对一个公共厕所进行了改造。本是大好事,但是当村干部来美邻茶馆收集民情民意的时候,就有村民反映“晚上灯常亮、水龙头被私接”,村里当即改成声控灯、感应龙头。也有村民在议事的时候对村里费用支出比较关心,想了解钱到底用哪去了,村里便把账目公开到片区接受监督。如今,这样的民情收集点全村有4个,在喝茶聊天间收集的“金点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金钥匙”。

“3600多人的村子,6名两委班子成员,6名村级专职工作者,怎么管?得让老百姓唱主角。”村党委书记吴清江的话道出关键。近年来,博儒桥村通过建立户长会机制,健全网格民情季析会、干部座谈会等系列会商机制,依托美邻茶馆、协商驿站等平台,村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圈,像家人般“想点子、找法子、定路子”。

当前,村里还通过每月一次的党员党性学习日、不定期的民情分析会,让需求征集常态化。今年以来,博儒桥村共收集意见建议60余件、转化率达100%,条条有回音的实效,让曾经沉默的村民成为了治理“智囊团”。

共建筹资:从“干部跑腿”到“全民接力”

“很多第一次来我们村里的人都会问,村里造这个公园投了多少钱,其实公园是我们村民众筹建起来的。”2014年,正值博儒桥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曾困于生态不佳、资金短缺、村民参与度低的窘境。

“村庄治理能不能众筹?”吴清江灵机一动。党员企业家郁武是第一个支持吴清江想法的村民。村里要治水,他率先出资6.8万元用于陈家浜的河道帮岸衬砌。榜样的力量如星火燎原,小组村民纷纷出资捐物,很快就筹集到了11万元。仅仅1个月后,陈家浜不仅水清岸绿,甚至还开工建设起了乡村垂钓园。

有一就有二。此后,口袋公园、共富大棚、百姓乐园……众筹的名单越写越长,筹集内容越来越丰富。比如“四共四筹”公园,公园的土地是老百姓无偿提供的,建设是老百姓共同出资的,大家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村里的老陈就积极响应,无偿提供了1亩土地。

“土地无偿、青苗不补、众筹资金、户户同意”的村规,让共建热情持续高涨。如今,150户农户筹资300万元,600多户农户无偿提供100多亩地,建成19个“口袋公园”,实现村庄保留点全覆盖,真正将公园建到了村民家门口。

“大家共同谋划参与,有了归属感,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吴清江说。现在,村里如果要打造精品园等项目,都会跟所在组的村民协商,大家共拟协议出钱出力,完成项目建设。

共管筹治:从“你干我看”到“携手共管”

“自己种的花更香”,这是博儒桥村村民对众筹共建模式的真切感受。正因全程参与出资、出地、出力,建成的设施总能得到自觉维护,共建共享的氛围愈发浓厚。为让治理触角更灵敏,村里构建形成“党群服务中心——民情茶馆(党员先锋站)——网格民情联络点”的“1+4+29”网格党群服务架构,129 名由党员、组长、新居民等组成的网格员,成了连通家家户户的“毛细血管”。

行走在博儒桥村,仔细观察,每家每户都张贴了联户牌子,既写着网格员信息,也公示着该户在美丽乡村、垃圾分类等方面的表现,倒逼网格员主动履职、村民自觉提升。

为了让治理效能倍增,村里还推出连心超市,采取积分制:农户每月最高可获60积分,1个积分等同1元钱,每季度集中兑换。这一举措不仅让村民主动管好自家环境,更带来显著效益——以往村庄每年两次全域大清洁需花费约100万元,如今每年积分兑换仅需50万元,成本减半,环境治理效果却大幅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是博儒桥村治理的落脚点,而这些惠民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同样延续了共管筹治的理念。村里的“民心学堂”作为全村第一高楼,占据最好地段,配备优质设施,内设电影院、健身房、老年食堂、培训中心等,村民可乘电梯便捷享受服务。

民心影院则成了村民骄傲,逢年过节免费放映电影时,村民总会邀请亲友前往,从过去“不敢说自己是博儒桥人”到如今的骄傲自信,折射出乡村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此外,美邻公园的无动力滑梯、百姓乐园的无人智慧书屋与网红风车,都是众筹模式的延伸成果;而村里的人民菜园通过“菜地换绿地”模式,既美化环境又满足农户需求,更是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生动体现。

共富筹心: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增收”

“睡着能挣钱,睡醒了也能挣钱。”这句博儒桥村村民的调侃话,道出了村民对“一地三金”模式的直观感受。在共富大棚的模式下,土地租金稳稳到账,务工薪金月月进袋,入股分红年年兑现。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万元,增速达11%,远超嘉兴平均水平。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四共四筹”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时间拉回2022年,村两委带着“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初心,抛出建设共富大棚的构想。“钱投进去靠谱吗?”“万一亏了咋办?”面对村民的疑问,党员干部带头签字入股,851户农户跟着响应,1940万元众筹资金很快集齐。三年期满,本金分文不少,582 万元分红精准到户,村民们的笑脸成了最好的答案。

尝到甜头的村民,对共富的渴望愈发强烈。今年3月,总投资2.5亿元的共富大棚3.0项目启动,400亩土地上将崛起玻璃温室和现代化养鱼基地。这次,“村集体+村民+全镇低收入农户+社会资本”的新模式,让全镇200户低收入家庭也搭上共富快车。

7月的众筹通知刚发,博儒桥村近800户农户就筹起5700万元。按计划,项目2026年投用后年产值将达6000万元,200多个岗位能让更多人“上班不出村,挣钱顾着家”。

“四共四筹”机制遇上现代化农业,催生出了更广阔的天地。它将全体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老百姓富“口袋”也富“脑袋”。

乡村治理难以仅凭一人之力形成燎原之势,关键在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凝聚合力。从博儒桥村户长会上的激烈讨论到共富大棚里的忙碌身影,再到网格员的脚步匆匆、分红现场的欢声笑语。博儒桥村用“四共四筹”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群众的参与里。当“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大家想、一起干”,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马银淇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