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位于马桥街道的浙江万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卷卷浅绿色的功能性经编面料正下线打包。与以往不同,这些曾远销海外的面料,如今正运往10公里外的安正时尚集团——这家深耕经编产业40余年的企业,与专注服装行业的安正时尚,在一场跨产业链对接会后打破了十年“隔壁不相逢”的格局,用五个月的联合研发,让本土面料成为时尚新品的核心骨架。 
安正时尚集团 “在去年政府部门发起的跨产业链对接会上,我们第一次发现彼此的产品可精准匹配。”万方纺织董事长毛伟华说。万方研发的可降解功能性面料,恰好匹配安正时尚对环保服饰的追求,合作首月便实现休闲裤面料稳定供货,运输成本降了,产品附加值升了。安正时尚副总裁肖文超同样欣喜:“量身定制的面料让新品市场反响超预期,接下来还会继续合作,深挖技术潜力。” 
浙江万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这样的跨界牵手,在海宁已从偶然变为常态。在3月举行的海宁中国国际皮革毛皮时装面辅料展上,舒雅达纺织带来的香云纱刚亮相,就与一家女装企业签下合作意向。“做窗帘时它是飘逸的风景,改成古风服饰竟如此亲肤透气。”总经理周峰笑着说,换个赛道,传统面料就打开了新天地。而在米高服饰的车间里,许村家纺企业的提花面料被巧妙拼接进皮衣,这款国风马甲月销稳定在2000件,成了线上爆款。 
舒雅达纺织的面料 从经编面料穿上时装,到家纺布艺拼进皮衣,海宁传统产业的跨链舞步,正跳出越来越多的精彩。背后是看不见的链条在悄然转动。 “做窗帘的不懂服装流行色,跨链先得让产业说话。”海宁市家纺行业协会会长曹咬强道出关键。在许村镇,家纺与服装协会率先手拉手,联动皮革城和设计师联合会,办起国风面料推广会、供应链对接会,让纱线、面料、设计、成衣企业围坐一堂。同时,联合时尚面料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机构,吸引2000余名设计师入驻,从纱线研发到终端产品,一条全链条设计的“人才链”悄然成形。 
政府的“有形之手”更在精准发力。自“链长+链主”制推行以来,12条产业链的32家“链主”企业当起老大哥,20多场产业链对接会让千余家企业“串门结亲”。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传统优势产业“33条”落地见效,又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经编面料企业、家纺企业定向开发服装类面料产品,设计师企业(工作室)定向设计开发服装类产品,品牌企业与本地供应链企业联合召开闭门研讨会,资源在区域内“流动起来、高效配置”。 资源的聚合,正在催生出实实在在的效益。许村与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成立时尚面料创新中心,累计开发4000多款面料,打造马面裙等一批“爆款单品”,国风高端面料产量占到了全国70%以上;纺织非遗创意馆与20余名非遗传承人合作,借着“国风潮”兴起之势,当地200余家企业进入“国风服装面料”赛道;海宁中纺面料科技公司将国风面料织成服装,亮相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订单迎来增长。 
时尚面料创新中心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上半年,海宁以皮革、经编、家纺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时尚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78.85亿元,占全市规上总产值的近27%。 从“一张皮、两块布”的单打独斗,到“跨链搭子”“CTO联盟”的协同作战,海宁传统产业正以融合之势破局。信息链上,对接会、云平台让供需一目了然;人才链中,高校专家与企业工匠并肩攻关;研发链里,联合实验室突破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供应链上,本地循环让成本降下去、效率提上来。正如市经信局局长陈洁所说,“当皮革与经编对话,家纺与服装携手,传统产业的每一次跨界,都是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一步。” 
如今的海宁,“转个弯天地宽”的故事仍在续写。在这片浸润着守正创新基因的土地上,跨链融合正让传统产业挣脱大而不强的枷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织就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