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30481MB19704715/2025-95197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

    2025-08-21

  • 发文机关: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

  • 发布日期:

    2025-08-21

  • 体裁分类:

    其他

  • 主题分类:

    环境保护、治理

生态赋能 绿色振兴——双山村生态+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08-21 15:12 来源: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 浏览次数:

一、案例背景

双山村位于海昌街道北部,因村域内有东史山、西殳山而得名双山。近年来,双山村立足自身实际,把准发展方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生态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打造“五福(富)双山”金名片,有力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从2022年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性总收入650万元,到2023年总收入800万元,再到2024年总收入1100万元,集体经济实现了三连跳。

二、主要做法

(一)“三链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链上,双山村实施“腾笼换鸟”,腾退原本高污染高能耗印染企业3家、无纺棉企业1家,将传统工业园区改造为现代化菌菇产业园。技术链上,深化村企合作模式,建立海宁北部全生物降解材料中心,以科技赋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持下构建起“秸秆-菌菇-有机肥”的循环农业体系。产销链上,同步搭建农产品展销中心与“荷美味”直播间等“互联网+农业”平台,畅通双山荷产品及菌菇、生态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生态转型-科技转化-产销联动"的完整“三链”,协同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循环与产业增值。

(二)“两山一水”构建水美田园综合体。

发挥双山村“两山一水”东靠长水塘二级水源保护地的地理优势,通过排口改造、污水处理、曝气系统增氧等举措提升山庄桥港、大李港等河道水质,逐步恢复沉水植物和底栖生物,从根本上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步推进6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灌排系统、水利设施与机耕路网,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引入浙江誉海农业有限公司,建成游客中心、荷花池栈道、文化广场、殳山十景、龙虾垂钓平台等设施,融合生态采摘、休闲垂钓与双山文化,探索出一条“水生态修复+现代农业+文旅融合”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三)“山海协作”打造“荷”力共富新IP。

2021年双山村“武莲海种”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成为浙江省首个山海协作农业共富“飞地”新模式。通过双山村与武义县车门村“村村结对”,深化“武莲海种”山海协作项目,建立常态化产业协作和人才交流机制。通过“土地+管理”、“种子+技术”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培育海宁版“十里风荷”。同时,双山村以“水墨清荷”品牌为依托,推动文化赋能,创建“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衔接文化馆名师资源,引入徐蔚书法工作室等资源开展公益培训,打造“产业兴农、文化润民”的乡村振兴样板。

三、转化成效

(一)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双山村生态环境实现显著提升,构建了“田水相映、产景相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通过实施6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农田质量提升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大幅减少。山庄桥港凭借生态护岸建设入选嘉兴市“市级美丽河湖”名单。通过串联农耕文化、沿着栈道赏景、山庄桥港以及“武莲海种”示范基地项目,成功打造一水连天、栈道绵延的赏荷景观,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的转型。

(二)加强产业带动,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双山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推动武莲海种基地从100亩荷塘到224亩综合种养基地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年综合增收150万元。同时创造5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60万元。海宁北部全生物降解材料中心创新“村民入股+保底分红”机制,吸引273户村民以每户1.3万元标准入股,总投资354.9万元,按照8%的年收益率,预计每年可为村民新增分红30万元。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形成了稳定的多元化增收机制。

(三)乡村振兴,社会效益持续显现。成功获评“第四批省级未来乡村创建单位”并顺利通过3A级景区村庄验收,实现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化美丽乡村的蝶变。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自2020年以来,双山村共举办书法培训、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百余场,累计培训村民2500人次。产业发展带动明显,推动本地企业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吸纳低收入人群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连续举办4届荷花艺术节,吸引游客6万人次,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共赢。